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 https://cmo.gov.taipei/
113年8月15日 官網更換網址
臺北市無紙化雲端服務平台 https://bim.udd.gov.taipei/
2025-02-19。智慧城市新突破 臺北市建築執照全面無紙化,節能減碳引領新時代
建造執照自108 年起無紙化審查系統的啟用,開啟了線上審查的新篇章建管處與業界相互不間斷累積使用者經驗, 並通過多次內部會議討論,逐步修正和改進系統,終於在今年擴大實現了建築執照四照的全面無紙化。
對外的無紙化系統,不僅解決了建築師事務所需要提交大量紙本文件和繁瑣耗時的行政流程問題,還保有 24小時全年無休的線上申請、送件及更新文件便利性對內則逐步建立了雲端化的執照圖資庫,讓行政部門在審查階段能即時調閱已核准的執照資訊,進行交叉比對和判定作業, 大幅降低調卷紙本資料的時間,有效運用行政資源。
展望未來, 執照無紙化系統平台橫向整合其他如土地使用管理資料庫及地理資訊系統圖資( GIS )等管制系統,運用軟體科技精進行政效能申請人將透過雲端系統處理案件不受距離或空間限制促進節能減碳,加速實現環保和智慧城市管理的目標,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服務。
2023-08-25。臺北市智慧建築管理表現突出,建管處受邀參與112年APEC第三次資深官員會議,分享數位建築許可實務經驗
今夏於美國西雅圖市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成為全球焦點。當地時間8月10日,數位經濟指導小組(DESG, Digital Economy Steering Group)舉辦了一個重要的促進利益關係方有效實施數位執照與核可工作坊(Catalyzing Stakeholder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L&P),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榮幸受邀分享「臺北城市智慧建築管理計畫」(TAIPEI CITY Smar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該計畫著重多項創新舉措,包括建照審查24小時全年無休的建照電子化上傳系統、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務、AI超前補助設計,以及強調行政透明度等精進措施,受到全球專業人士的高度關注,並肯定臺北市建築管理數位化在國際舞台上的創新地位。
建管處處長虞積學表示,近年來受Covid-19疫情影響,臺北市仍積極加速推動建築執照無紙化及E化的建管服務,非常榮幸於112 年APEC全球會員國中被選為三位代表之一,除在APEC會議上分享臺北市在數位建築許可方面的發展經驗,也介紹建管處所推出的e辦網首頁英文版(附檔照片),並深入探討「臺北城市智慧建築管理計畫」(TAIPEI CITY Smar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展示了建管處的努力,藉由全時的建照電子化上傳系統、一站式窗口服務、AI超前補助設計和行政透明度等創新項目為例,說明建管處內部如何從被動的審查模式轉向主動的服務模式。
虞處長同時說明,建管處也在會中表達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使用者訓練及數量不足、數位化建築資訊建模(BIM)成本過高等問題,期許未來能面對解決,將數位化建築管理從建築執照申請,全面延伸至施工管理、使用管理等階段,以期達到建築生命週期的城市智慧建築履歷管理願景。
建管處今年獲邀於全球性APEC數位經濟指導小組會議上分享,除再次肯定臺北市在數位發照上的E化成果相較全球確實走在前端外, APEC會議上如哥斯大黎加運用由專業人士組成的第三部門提供政府分析、歸納問題並建立標準化數位發照平台等公私部門合作模式等,亦將是未來落實「臺北城市智慧建築管理計畫」值得借鏡的參考範例。
建管處處長虞積學表示,近年來受Covid-19疫情影響,臺北市仍積極加速推動建築執照無紙化及E化的建管服務,非常榮幸於112 年APEC全球會員國中被選為三位代表之一,除在APEC會議上分享臺北市在數位建築許可方面的發展經驗,也介紹建管處所推出的e辦網首頁英文版(附檔照片),並深入探討「臺北城市智慧建築管理計畫」(TAIPEI CITY Smar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展示了建管處的努力,藉由全時的建照電子化上傳系統、一站式窗口服務、AI超前補助設計和行政透明度等創新項目為例,說明建管處內部如何從被動的審查模式轉向主動的服務模式。
虞處長同時說明,建管處也在會中表達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使用者訓練及數量不足、數位化建築資訊建模(BIM)成本過高等問題,期許未來能面對解決,將數位化建築管理從建築執照申請,全面延伸至施工管理、使用管理等階段,以期達到建築生命週期的城市智慧建築履歷管理願景。
建管處今年獲邀於全球性APEC數位經濟指導小組會議上分享,除再次肯定臺北市在數位發照上的E化成果相較全球確實走在前端外, APEC會議上如哥斯大黎加運用由專業人士組成的第三部門提供政府分析、歸納問題並建立標準化數位發照平台等公私部門合作模式等,亦將是未來落實「臺北城市智慧建築管理計畫」值得借鏡的參考範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