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金門縣】縣定古蹟莒光樓


金門秘境時光機      https://mystickinmen.net.tw/


莒光樓    國家文化資產網


古蹟莒光樓的故事

莒光樓,這座位於金門縣金城鎮的指標性建築,不僅是金門的精神象徵,更是一座承載著豐富歷史與故事的觀光勝地。它於1952年(民國41年)由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所建,旨在表彰在金門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官兵。

建築風格與象徵意義

莒光樓的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傳統建築,採用了仿古宮殿式的外觀,三層樓的建築高聳挺拔,氣勢磅礴。它的飛簷翹角、紅瓦黃牆,處處流露出中華文化的古典韻味。

莒光樓的命名別具深意。「莒」字取自毋忘在莒的典故,象徵著反共復國的決心;「光」字則代表著榮耀與光明。因此,莒光樓不僅是一座紀念性建築,更是金門軍民堅毅不拔精神的體現。

承載戰地歷史

自落成以來,莒光樓便與金門的戰地歷史緊密相連。在國共對峙時期,它多次成為心戰喊話的地點,樓頂的播音站曾向對岸廣播心戰文宣。此外,莒光樓也曾接待過無數海內外的貴賓,見證了金門在戰火中浴血奮戰、浴火重生的過程。

觀光與文化地標

隨著金門解除戰地任務,莒光樓的角色也逐漸轉變。如今,它已成為金門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樓內設有金門歷史沿革、觀光資源以及胡璉將軍生平的展示,讓遊客能深入了解金門的過去與現在。在莒光樓的頂樓,遊客可以俯瞰金門島嶼的風光,遠眺對岸的廈門,感受金門獨特的地理位置。

莒光樓不僅吸引了眾多遊客,更是金門郵票上的常客,其經典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它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金門歷史、文化與精神的縮影,默默訴說著這座島嶼過往的輝煌與滄桑。


莒光樓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築之一,其設計獨具特色,融合了中華傳統建築美學與戰地精神的象徵意義。


設計理念與背景

莒光樓建於1952年,主要是為了表彰在古寧頭戰役及歷次金門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國軍官兵,並揭示「毋忘在莒」的訓示。在國共對峙的特殊年代,莒光樓被視為戰地金門的精神象徵,承載著反攻復國的意志。它的興建也展現了當時金門軍民同心協力的戰地精神。


建築特色

莒光樓的設計有以下幾個主要特色:

  • 仿古宮殿式建築: 莒光樓為三層樓高的塔樓式建築,整體採仿古的宮殿城樓形式,氣勢宏偉。

  • 民族形式: 設計概念延續了1930年代以來對於「民族形式」的作法,以正統、古典的建築形象,豎立戰地金門的精神象徵。

  • 靈感來源: 據稱其設計轉化了北京紫禁城角樓的頂層做法,並運用了紫禁城角樓上的十字型平面與十字脊屋頂概念。

  • 外觀莊重: 樓高約18公尺,採用對稱式設計,立面穩重。外牆主要以斬石子方式呈現,簡潔而宏偉,表現出堅固城牆的意象。搭配紅色的廊柱與墨綠色的屋簷,色彩對比鮮明,既典雅又不失活潑。

  • 屋頂設計: 屋頂為傳統閩南式的歇山頂,覆蓋紅色琉璃瓦,瓦片光澤鮮明,屋簷向上翹起,飛簷造型優美。頂層的斗拱和青色琉璃瓦也展現了民族精神。

  • 匾額題字: 頂樓題額「莒光樓」三字,是由昔日大二膽戰役中的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極具歷史意義。


建築師之謎

莒光樓的設計師曾有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沈學海先生,這主要來自於胡璉將軍的記載。然而,關於沈學海的相關背景資料始終難以尋獲。近年來,有研究指出莒光樓的設計者可能是張靜波建築師,他的嫡孫曾為此尋求「正名」,提供了相關的生平資料。

莒光樓不僅是金門的代表性建築,更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建築風格,曾多次被中華民國郵政總局選為郵票主題,讓其形象遍及海內外,成為金門的重要象徵。


金門縣文化局 - 莒光樓 從戰地精神到金門名片 文化局邀江柏煒教授開講

2023.10.30

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地標---莒光樓,今年適逢建成70週年的紀念,金門縣文化局為紀念這段歷史,昨日上午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江柏煒教授,針對「莒光樓-從戰地精神到金門名片」舉行專題講座,讓參加者暸解莒光樓的興建過程、建築文化形式由來,以及做為戰地金門精神的意涵。

這場專題講座,昨日上午9點20至11點30分在金門縣文化局三樓會議室舉辦,金門縣文化局局長呂坤和、副局長陳國興、科長顧孝偉及許多民眾到場參加。

江柏煒昨日的講座大綱,主要為:戰地金門:島嶼的軍事化歷程;歷史的借喻:毋忘在莒運動;建築的解讀與比較;文學與視覺形象再現的莒光樓;餘韻‧新生:莒光樓的未來。他並以有系統性地爬梳莒光樓的興建過程、建築文化形式由來,以及做為戰地金門精神的意涵,也透過這樣的說明,討論關乎金門的未來想像。

這座竣工於民國42年(1953年)秋的建築物,當年動員了大量金門軍民加入構工,是繼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之後,作為「金門精神」的象徵。

走過戰地烽火歲月,莒光樓見證了金門從戰地到後戰地的轉型,也看到了兩岸關係及國際地緣政治的遞變。

莒光樓的興建,乃是為表彰古寧頭戰役、大膽戰役等英勇官兵之事蹟,並發揚「毋忘在莒」這個以寡擊眾的歷史故事所建。樓高三層,為仿古的宮殿城樓形式建築,頂樓題額「莒光樓」三字,為大膽之役戰鬥英雄賴生明所書,一開始作為「金門英雄館」,1960年也補充了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等戰役的事蹟,1966年,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後,指示將莒光樓移交給社教館,在3個月的重新規劃及蒐集民間文物後,同年3月31日正式改為「金門歷史文物館」。

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隨著戰地角色的改變,莒光樓在新時代的變遷中仍擁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觀光客慕名而來,仍為金門參訪的第一站。

2006年,因其歷史文化、建築價值的重要性,莒光樓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保存了歷史風貌,被賦予新的意義。

現今的莒光樓,是知名文旅的景點,建築物本身及其內部的展示,提供了遊客認識金門的一個管道。

同時,莒光樓成為我國郵票主題,發行版色甚多,超過1200萬套,隨著郵票傳佈全球,馳名海內外,可以這樣說,莒光樓已經成為金門的名片,廣為世人所知。


金門日報 - 鑑往知來:再思考莒光樓70週年

2023/03/24   作者: 江柏煒

時光荏苒,興建於1953年的莒光樓,迄今已經走過70個年頭。它曾是戰地精神的象徵,是特殊時空背景的產物;它也在解除戰地政務之後成為旅遊的地標,是金門政經、社會、文化變遷的見證。

該怎樣看待金門的戰地歷史?莒光樓又如何成為一種理解金門歷史的視角,值得大家深思。

在歷史的長河中,金門是遺世避禍的島嶼,先民們胼手胝足、墾拓家園;金門也被譽為「海濱鄒魯」,文風鼎盛,武將輩出,人才濟濟。

近代以來,金門人在大航海時代的驅動下,遷徙至澎湖、臺灣本島各地;先賢們也披荊斬棘地僑居東南亞各埠及日本長崎、神戶等,僑匯經濟曾經養活了好幾代的家眷。

但1949年之後,地緣位置重要的金門,被捲入國共對峙及世界冷戰的衝突之中,僑鄉變成戰地,山林建為工事,「管教養衛」的軍事化及現代化經驗是金門人的共同記憶。

此外,大量的臺灣青年在此服役,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歲月,金門也成為不少人的第二故鄉,每年都有許多老兵重返金門,追憶昔日戍守的點點滴滴。

在1950-70年代,金門歷經多次戰火的淬鍊,做為反攻復國的堡壘,也是守衛臺海和平的前哨。冷戰初期,金門是許多事件、人物的交集之地,Quemoy(金門譯名)是西方媒體報導的焦點之一,知名度甚高。而最能總結、體現、凝聚戰地精神的地標建築,莫過於莒光樓。

它建於1949年古寧頭戰役、1950年的大膽戰役之後,在極為克難的條件下,胡璉將軍號召軍民投入興建莒光樓,歷時僅8個月即竣工,展現了戰地的高度效率。

竣工後的莒光樓,一開始是國軍英雄館,之後成為金門歷史文化館,是海內外賓客參訪的景點,也因為在1959至1964年間4度被交通部郵政總局選為郵票的主題,總發行量達1,200萬套,幾乎家喻戶曉。

莒光樓也幾乎成為戰地金門精神的代言。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莒光樓搖身一變,扮演遊客中心的角色,2006年更被指定為金門縣縣定古蹟,引領金門的轉型。

我和翁沂杰於2022年合著了《金門莒光樓:建築、歷史及其未來》一書,重新爬梳了「毋忘在莒」運動的形成與推動、莒光樓興建沿革,也分析了莒光樓建築形式的脈絡,它是民族復興形式在臺澎金馬的第一幢建物,其建築歷史價值不言可喻。

同時,我們也討論了莒光樓形象的運用及推廣,其中不僅是郵票上的主題,連新加坡金門會館的會徽設計(現在廣為使用於東南亞各地的金門同鄉會館)也轉譯自莒光樓的外觀形式。

而這樣的書寫是由於這20年來,地緣政治、兩岸關係或是金門政經、社會、文化等,均發生相當大的變遷;加上,資料的累積、研究的深化,讓我們思考如何向社會公眾引介莒光樓,以及嘗試連結不同世代對於莒光樓的記憶,闡述它的時代意義及建築美學,更希望讓莒光樓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價值。

金門的現代歷史十分戲劇性,無疑地,莒光樓是不朽的見證。因為,如同戰爭本身,戰役的紀念也含有複雜的內涵,從紀念碑、墓園到紀念博物館都是如此;這不只是一種對於史事或亡者單純的緬懷,更隱藏了其權力者(建造者)政治意圖的施展等。

這正是艾德文‧西斯寇(Edwin Heathcote)於1999年的論著所說:「紀念性建築往往提供我們更多的是關於其建造者的總體資訊,而不是它所單純紀念的人、事、物而已。」

然而,戰爭本身如何被書寫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戰役史蹟要說什麼故事、紀念什麼,它的核心價值為何。

晚近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保存論述有一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文化遺產的保存在於推進跨文化的對話與理解,最終得以促成人類社會的和平與和解(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莒光樓風華依舊,但國際地緣政治已有結構性的變遷,金門不再是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金門應是和平、對話的橋樑,也是文化振興、生態保育的場域,是21世紀新價值的典範。

重新閱讀莒光樓,讓我們看見和平的可貴,也看到歷史和解的機會。


金門日報 -《金門莒光樓走過五十年烽火歲月》金門莒光樓──民族形式與戰地精神之空間象徵

2003/10/24    作者: 江柏煒


金門日報 - 解開金門莒光樓設計建築師之謎﹗

2013/06/05    作者: 張示霖

一般文史工作者多引胡璉將軍遺著《金門憶舊》之記載:「設計人是著名建築師沈學海先生」,便將莒光樓的設計建築師認定為「沈先生」。然其相關背景與生平事蹟等資料卻始終遍尋不著,究竟是否真有「沈學海」這個人,似乎已成為莒光樓建樓史中一個永久無法解開的謎團……。

事實上,《金門憶舊》之記載有誤,根本沒有「沈學海建築師」這個人!莒光樓之設計者另有其人──即張靜波先生(一九○八~一九五九)。

由於抗戰時期曾參與南京汪兆銘(即汪精衛)政府部分建築設計案而與後來因漢奸罪名遭槍決處置的外交部部長褚民誼過從甚密,且當時金門為軍事要地,故張靜波建築師的行事十分低調,就連當前仍然在世的臺灣建築界前輩們,也幾乎無人知曉甚至聽聞「張靜波」的名號。

但對我而言,靜波先生卻是位既陌生又親近的長者。以下就我所認識的張建築師生平做一簡單的介紹。

張靜波,名取法,靜波為其字,生於清光緒三十三(丁未)年十二月七日(農曆,即民國前四年﹝一九○八年﹞元月十日),浙江省鄞縣橫溪人士。因父親昌翰公在英商老德記藥局擔任「出店」(即外勤送信、送貨人員)一職,乃隨父定居於上海。

張家自昌翰公於上海閘北共和路永祥里開設「張順昌雜貨店」並兼營黃包車後,家道逐漸殷實而成大戶。

據建築師之親姪(即胞弟張取耕之次子)張繼虞先生提供的史料,為了靜波先生的「頭班」,昌翰公以約四百銀元為謝禮,請族人張取勤介紹其到上海博物園路英籍萬柯勃房屋設計師處學習建築製圖與設計。

滿師後,除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參與位在當時上海四大百貨公司之一「新新公司」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裝備、俗稱「玻璃電臺」的上海第一家民營廣播電臺「凱旋電臺」之設計外,並曾參與位在上海北京路、西藏路口之「中法藥局大樓」與北京路、河南路口之「國華銀行大樓」的建築設計案。

其中,「中法藥局大樓」現為「萬國五金電器批發市場」,外牆已面目全非,只留房頂部分還保持原貌。而落成於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的「國華銀行大樓」現為「上海口腔病防治院」,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優秀歷史建築」。此外,靜波先生亦曾協助白俄斯人魯賓諾維契參加上海「國際飯店」的製圖工作。

抗戰期間,靜波先生舉家遷居南京。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駐守在南京中華門外的日軍高森隆介部隊因擬在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上建造「稻禾神社」,而於興築地基時挖出藏有唐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之石函。

日軍本欲隱暱不報並偷運回國,但消息仍遭《國民日報》披露而使輿論譁然。迫於無奈,日本勉強於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二月將頂骨舍利及部分文物交予汪兆銘政府,由當時汪政府之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代表接受。由於玄奘法師名聲顯著,各地均想迎請舍利供奉,故於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於南京舉行「分送典禮」,南京汪兆銘政府、北京及日本各得一份。

為保存留在南京的玄奘舍利,褚民誼除將一部分留存於雞鳴山下的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作為研究之用外,並與日本駐南京政府大使重光葵聯名募款,選定位於玄武湖畔的小九華山興建「三藏塔」,委託靜波先生擔任設計建築師,做為玄奘舍利的安置與供奉之處。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三藏塔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即南京市定古蹟)。

抗戰結束後,因褚民誼於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八月以漢奸罪名遭到槍決,為避免因三藏塔設計案遭受牽累,靜波先生決定離開南京返回上海,並於隔年與大舅爺陳家鼎(夫人陳家珠女士的大哥)乘中興輪前往臺灣旅遊。

沒想到在船上遇見臺灣土地銀行的宋湘濤課長,交談後即被賦予臺灣土地銀行之行廈設計案。於是靜波先生改度假為商務旅行,請大舅爺陳家鼎隻身返滬,自己留在臺灣進行設計工作。

由於當時張建築師所承攬之工程多屬統包,但在臺灣並無熟識的營建工班,故多自上海借調公記營造廠之工班前來臺灣承建。

完成臺灣土地銀行行廈之設計後,由於後續還有工程監造與其他設計案待進行,故靜波先生於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七年)決定舉家遷臺,定居於臺北市寧波東街三號,並逐步擴展至寧波東街五號及七號(三棟故居均已拆除);而與建築師長期合作的結構工程師朱積為先生則住在對門。

認識胡璉將軍後,靜波先生之工作重心轉往金門,先後完成莒光樓、太武山公墓與「毋忘在莒」石碑三項重要工程之規劃設計,以及一些無法考據的軍事碉堡工程。據建築師次子張偉達先生的回憶,當時莒光樓屋頂所使用的琉璃瓦為臺灣鶯歌所產,但當時鶯歌尚無燒製琉璃瓦的技術,是靜波先生親自到鶯歌指導窯廠燒製而成。

由於張家在大陸時家境甚好,故靜波先生為人海派,常資助友人渡過難關。來臺後個性依舊,寧波東街三、五、七號三棟房舍中,除寧波東街七號自住外,其餘兩棟房舍則有許多友人無償借住,其中包括著名的醫學博士兼攝影家耿殿棟先生(一九二二~一九九五)。

此外,亦曾有營造廠小包商向建築師借資周轉,但靜波先生慨然資助後,該名包商卻隨即倒帳潛逃。加上與朋友合股開設的七星公司因部分股東人謀不臧,為挽救公司危機,靜波先生乃一肩扛抗起所有責任,終使家產逐漸散盡,所有房舍也逐棟變賣到僅剩寧波東街三號一處。

座落於臺北市吳興街的佛光山松山寺,原為佛教界著名導師──道安長老(一九○七~一九七七)所創建,當時即委託張靜波建築師主持設計,此亦為靜波先生除金門莒光樓外,確定仍留存於臺灣之重要設計案。依據西蓮淨苑所公布之道安長老日記遺作資料( http://www.seeland.org.tw/www/daoan/t2_5.html ),我們可自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二至三月的日記中長老對於松山寺籌建過程的記載,窺見靜波先生的建築專業與處事行誼:

「下午五時廿五分,張靜波工程師改繪之松山寺立體正面彩色圖,比上次設計得更加完善而美觀,連寺前的廣場與欄杆均加以彩色繪上。真有北平天壇模樣。中殿最高處至避雷針五十尺,壯觀極了。張氏對建築工程只要能早日完成,誰建都無問題,胸懷坦蕩,非有嫉妒者可比也。坐四十分鐘返去。」(二月二十二日)

「十一時,游彌堅介紹大豐行營造廠主人李水及其兒子李長坤來訪。係商介紹建松山寺及佛教圖書館館事者。談了廿五分鐘。我問他:如果款子未籌集前,可否先開工修築?他說:可以。他二人看了看彩色圖樣,非常驚異的說:何人設計?如此精工而佳妙。我告訴他們:為上海大工程師張靜波,他願作監工及施工的顧問。他二人很高興,索施工說明書及平面。關於量地、修路、開山、平地,他們都有機器,是個資本雄厚的工廠。過去紅卍字會,一文錢都沒有,他先建好,然後慢慢收款,松山寺亦將採此辦法,他們來,松山寺已有十分成功把握了。」(二月二十四日)

「下午五時應張工程師靜波之請,到他家晚餐,素菜不但色香味具足,而且非常豐富、老練,非老手素食專家不能也。據靜波說:係其大女兒及其太太所為。席間有林鼎禧、陳子平、吳宗岳、徐性甫等五人,加主人及其女婿計七人。菜多吃不完。飯後,又吃水果、咖啡,張氏有極高的藝術天才,他為他的女婿設計的地板與天花板,用三夾板製成各種不同的圖案,如金山、小金山,他在金門設計的莒光樓、五百病床的大醫院等,均放在天花板上,配以玻璃,加以電燈,分外美麗雅緻。又二廳,一廳天花板為龍圖,一為鳳圖,可名之曰「龍廳」、「鳳廳」。其聰明有如此者。」(三月九日)

其中三月九日「他在金門設計的莒光樓、五百病床的大醫院等」之文字記載,不僅可證明莒光樓之設計者確為張靜波先生,還可得知胡璉將軍指示興建並於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年)落成啟用的金門尚義五十三醫院(現為行政院海岸巡防署金門岸巡總隊),亦為張建築師的作品。

靜波先生除在建築專業上頗有建樹外,亦曾培育過不少建築人才。根據建築師胞弟張取耕先生的紀錄(張繼虞提供),靜波先生先後共收了十一位學徒:第一位是陸倉貽先生,曾任北京設計院第八設計室主任。第二位是顧紅楓先生,曾在瀋陽工作。第三位是張耀先先生,曾在鐵道部設計院工作。第四位是取耕先生的妻舅鄭品祥先生,隨張建築師來臺灣後至今失去聯繫。第五位是鄭嘉明先生,曾在自來水公司(中國大陸)工作。第六位是朱山泉先生,曾在出國任務第二室(中國大陸)工作。第七位是湯慶隆先生。第八位是靜波先生的小舅爺陳家鼐先生(夫人陳家珠女士的弟弟),曾在洛陽的機械部第四設計院工作。第九位是建築師祖父卜行公長女之子、靜波先生的表弟秦濟民先生,亦為南京小九華山三藏塔設計案之助理建築師;第十位是金大媛。第十一位是靜波先生的堂弟張根才(張取財),隨建築師來臺工作,後因故離開張家,轉往榮民工程處任職至退休。其中,張根財先生十分清楚靜波先生當年在臺的所有設計/工程案之細節,可惜失聯已久,無法尋覓。

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張靜波建築師因肺癌病逝於寧波東街三號家中,享年五十二歲。為此,道安長老亦特別於該年八月二十三日之日記中寫下悼念的字句:

「張靜波患癌症,已於本月廿一日上午三時四十分逝世了。今上午十一時大殮,下午出殯寧波同鄉公墓,正在講經時,某太太等十餘人來為其安靈,位於報本堂,並向余行禮而去。聞其曾為胡璉在金門及臺北市建房子,損失數十萬元,現負債很多,尚有地皮若干,太太二位,子女一大群。聞此次治喪費用,全為其大女婿所支出者。張氏為古式建築師四人之一,惜其不永於壽。」

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吳秀嬌女士於二○○三年撰寫〈尋找莒光樓設計師〉一文時,曾訪問過胡璉將軍的公子胡志耀與胡志光先生,但兩位胡先生並不清楚莒光樓建築師為何人。

事實上,根據建築師長女張麗珍女士的敘述,胡將軍的後人中僅女兒胡之冰女士知曉靜波先生與莒光樓之間的關係。

此外,依據建築師三子張重達先生的敘述,二○○八年當胡之冰女士透過友人劉君偉先生(即張重達的連襟)得知靜波先生的公子(即張重達)因中風正在美國洛杉磯劉家休養後,曾專程自拉斯維加斯前往探視,並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電話中告知張重達先生,若將來在莒光樓建築師正名一事上遇到困難,可請任職於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的宋夢琪女士與她聯繫,以提供相關的佐證協助。

也許有人疑惑──我是如何知道張靜波先生即為莒光樓的設計建築師,並取得相關的生平資料?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就是張靜波先生的嫡孫。早在二○○九年即向吳秀嬌女士提及此事,並尋求「正名」的可能。當時吳女士希望我能寫篇文章,將先祖父的事蹟公布在《金門日報》上。

亦曾於二○一○年元月底利用陪同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同仁考察金門傳統民居整建成果之機會,與當時協助導覽的金門縣政府觀光特約解說員暨文史工作者莊先生長談,並聆聽家中長輩回憶靜波先生事蹟的部分錄音。

但錄音檔中發言者眾多,莊先生無法立即瞭解發言者與靜波先生的關係,故希望能將錄音內容轉成文字後再作進一步的確認。

撰文與錄音紀錄整理之事因個人忙於課業而擱置,直到近日遭逢父喪巨變,加上諸位長輩年事已高,且聽聞胡之冰女士亦身體欠安,而特別感受到「為先祖正名」之事的急迫性,乃為此文,以期早日更正現有資料之謬誤,完成先父張偉達先生(靜波先生的次子)的遺願。


2018 【台籍教師張示霖:交流中融合差異 溝通中增進瞭解】

張示霖

https://www.facebook.com/shihlin.chang










佛光山松山寺 - 維基百科

莒光樓 -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