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新竹市】國定古蹟進士第修復工程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文化網>文化資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位於新竹市北門街的國定古蹟進士第,為「開台進士」鄭用錫住宅,指定為古蹟已近40年,經不斷與所有權人溝通終促成修復,新竹市府投入5388萬元進行第一期工程,歷經近3年進度達99%。

新竹市長林智堅親赴視察,仔細審視細節,包括門檻石紋雕刻、人字砌牆面、卍字紅磚牆面,還有正廳大門的清代披麻捉灰彩繪工法等。他指出,緊接著市府將投入1600萬元進行二期工程,預計明(111)年6月完工,屆時將打開這座百年古蹟提供導覽參觀。
 
林智堅市長表示,進士第是保存道光年間建築風貌的重要私人古蹟,民國74年指定為國定古蹟,他特別感謝鄭家人同意市府進行修復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將完工,更在修復過程,發現建物內部的磚雕「卍」字牆面,,逐漸還原進士第原始樣貌,如磚雕「卍」字牆面、石雕「櫃台腳」,二期工程修復地坪、牆面及左凸規。

市府持續與鄭家攜手合作,將修復完工後的進士第開放民眾預約導覽參觀,讓更多人親身感受百年建築的精彩,也了解新竹的歷史。
 
林智堅市長前往視察進士第第一期修復工程,自踏入前堂入口開始,即可看到細膩精緻的拼花磚牆與螭虎漏窗,門檻上的精美石紋雕刻,抬頭的梁柱間還有栩栩如生的木刻圓雕獅座,整座建築無論是木雕、石雕、磚雕、泥塑等,都展現超高的建築工藝價值,也充分展現當時鄭家在新竹的地位與能力。
 
另還有正廳大門的進士第彩繪,因未經前人修復,仍保留清代原始彩繪痕跡,在部分破損處還可見清代披麻捉灰的工法,極具保留價值。

目前針對彩繪構件已進行適當保護措施,並爭取到文資局核定補助100萬元,將進行「進士第彩繪修復計畫」,經過完整的調查研究後,即進行「進士第彩繪工程」,回復當年的彩繪風貌。
 
文化局長張馨之表示,鄭用錫1823年中進士,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開台進士」,又稱「開台黃甲」。他博讀經史、熱心公益,曾纂修《淡水廳志稿》、倡建文廟(今孔廟)及出錢出力建城(竹塹城),對於維護地方安寧與秩序更是不遺餘力,於淡北漳、泉、粵分類械鬥曾撰寫「勸和論」,勸息紛爭、辦理團練保衛家園,對新竹貢獻非常大。
 
「進士第」是鄭用錫1838年所建造的宅第,至今已有183年歷史,三開三進的大院落,後面的第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下目前的前兩進。進士第木雕十分講究,正廳格扇門的雕花具有古樸蒼茫的特色,底層為卍字不斷,上層為詩句或富貴平安雕刻,其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








 
文化局表示,在進行進士第修復工程中,已辦理「修復前現況導覽」、「屋面導覽」、「瓦作導覽」、「磚石風化修復導覽」及「古蹟修復研習會暨導覽活動」等5場次修復現場導覽活動,共約160人參加。透過規劃設計及施工廠商清理、修復過程,並藉由學術立場交互審視研討,希望民眾對於國定古蹟進士第的整體空間修復有初步的認識。
 
此外,「2021全國古蹟日」文化局也規劃「進士第導覽培訓課程」,以系統化見習,培訓古蹟進士第的導覽種籽,為新竹市文化扎根。

另針對進士第旁的市定古蹟「吉利第」及「春官第」,市府已著手進行吉利第修復規劃設計案,另會持續積極與春官第所有權人及現住戶進行溝通協調,及早讓市府入內進行規劃設計及修復工程,以讓整個古蹟保存區重現原有風華,成為新竹市的重要亮點。



清朝台灣第一位赴京考中的進士鄭用錫,又稱「開台進士」、「開台黃甲」,他是新竹人,後代仍保有他精緻住宅國定古蹟「進士第」。「進士第」有182年歷史,木雕、石雕、泥雕有待修復,今也能看見古蹟內「卍字牆面」、「門檻石紋雕刻」等細節。

新竹市長林智堅也宣布,已爭取到文化部5388萬經費修復,未來預估全案將投入1.2億修復雕刻、彩繪等,「進士第」預計110年12月完工,再次重現當年華麗大院落。
 
「連門檻都有雕刻」,文化局也說,「進士第」門額上掛「進士第」匾額,整座建物都有各類雕刻裝飾,即使經歷182年,門廳兩側磚刻花牆、門廳步口上的木刻圓雕獅座也栩栩如生,建物內部也在修復過程中挖掘出磚雕之「卍」字牆面、門檻的精美石紋雕刻。
 
市長林智堅表示,「偉大城市象徵不在於建築高度,而是文化深度」,經過時間淬鍊、歷史薰陶,歷史建物比高樓大廈更成為城市代表,「進士第」,從清朝就開始見證新竹市發展,主人鄭用錫更是關心在地士紳,在漳、泉、粵分類械鬥,他曾撰寫「勸和論」盼械鬥早日落幕。「進士第」全案預計將投入1.2億元修復。
 
林智堅市長說,近期進修復過程中工程單位宛如挖寶般,持續發現建物木雕、石雕、泥雕等各項細節,為能修舊如舊,只能不斷找經費,「終究面對問題,就能找到解決方法」,爭取到文化部經費,未來希望與鄭家子弟合作,打開「進士第」,讓全國民眾、外國人都來深度了解新竹歷史。
 
鄭用錫後代、祭祀公業法人新竹市鄭永承管理人會理事長鄭兩承表示,他特別感謝各界人士投入修復保存古蹟的辛勞,「樑柱有堅,屋正人直!」
 
「進士第」前期規劃設計建築師薛琴表示,國內知名古蹟如龍山寺等大都是清朝光緒年間建物,「進士第」則是清朝道光年間,時間又更早,他們修復過程意外發現,原來灰暗木雕、石雕都藏有彩繪,為了還原彩繪,他們用手術刀、棉花棒一點一滴清除,宛如對待藝術品,修復工藝複雜,只能花時間慢慢修復。
 
文化局指出,經歷百年的私有古蹟,後代子孫眾多,光是召集大家開會就很費工,取得多數人共識更是大工程,經過不斷溝通,終於文化局105年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國定古蹟進士第假設工程規劃設計、構件補充調查暨修正規劃設計書圖案」,107年獲中央文化部補助5千多萬進行修復工程,全案預計110年底完工。
 
文化局表示,進士第旁的兩棟市定古蹟春官第及吉利第,市府也會持續積極與所有權人及現住戶進行溝通協調,及早讓市府入內進行規劃設計及修復工程,以讓這整個古蹟保存區得重現原有風華,成為新竹市的重要亮點。
 
新竹市重視文化發展,目前全市共計有64處古蹟、歷史建築,未來將持續進行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再利用,努力打造一個親民的優質環境,讓大家來遊玩參觀古蹟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並探索歷史的文化脈絡及古蹟建築,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
 
國定古蹟「進士第」修復上樑典禮,議員陳建名、蔡惠婷、林彥甫、廖子齊、吳青山、李國璋、李妍慧、劉康彥到場。



新竹市文化局今(31)日表示,國定古蹟「進士第」修復工程上午舉行開工典禮,這項將投入總經費5,388萬元的工程,修復內容包括木雕、石雕、磚雕、交趾陶泥塑等細膩精緻建築工藝,預計10912月完工,完工後將完整保存進士第道光年間始建風貌。






市長林智堅表示,新竹市具有深厚歷史底蘊,他重視文化發展和古蹟保存活化,上任後新增18處古蹟、歷史建築,目前全市共計有61處,未來將持續進行修復再利用,營造親民的優質環境,打造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品牌,讓民眾遊玩參觀古蹟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並探索歷史的文化脈絡,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

副市長沈慧虹致詞時首先感謝鄭家人,願意於古蹟指定後33年的今天,讓市府入內修復。沈副市長說,進士第是重要的文化資產,這個宅第的光榮,不僅是鄭家人,更是所有新竹人的光榮。古蹟的修復是與時間在賽跑,一磚一瓦一木都有可能因為時間推移而損壞腐朽。

祭祀公業法人新竹市鄭永承管理人鄭兩承先生表示,我們是進士第第五世族,從小在這裡生長。鄭用錫1823年高登進士、1838建造,至今業已180年。2015年主動向文化部申請修復,今天正式開工,僅代表鄭家表達祝賀,也對所有協助者表達感謝,祝開工順利。

文化局表示,位於北門街上的國定古蹟「進士第」,748月由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90年修文資法,改為國定古蹟,是開台進士鄭用錫於1838年所建造的宅第。三開三進的大院落,門額上掛「進士第」匾額,後面的第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下目前的前兩進。

進士第木雕十分講究,正廳格扇門的雕花具有古樸蒼茫的特色,底層為萬字不斷,上層為詩句或富貴平安雕刻,其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建築特色及歷史意義,具文化資產價值。

鄭用錫於1823年中進士,他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開台進士」,又稱「開台黃甲」。他博讀經史、熱心公益,曾纂修《淡水廳志初稿》、倡建文廟(今孔廟)及出錢出力建城(竹塹城),對於維護地方安寧與秩序更是不遺餘力,於淡北漳、泉、粵分類械鬥曾撰寫「勸和論」一篇,勸息紛爭、辦理團練保衛家園,對新竹之貢獻非常大。

文化局表示,國定古蹟「進士第」依文化資產法規定,其主管權責機關雖為文化部,然為市容景觀及保存文化資產,文化局多年來一直走在第一線持續與進士第派下溝通協調,並與文化部一同尋求解套方式,希望能徵得所有權人同意讓本市入內進行調查修復。

104年,鄭家終於首肯讓文化局入內進行修繕,但對於相關修復細節,文化局仍須逐一與各別所有權人溝通,經反覆溝通協調,至105年獲得共識同意修復進士第第一、二進,文化局於該年度立即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國定古蹟進士第假設工程規劃設計、構件補充調查暨修正規劃設計書圖案」,今年獲中央文化部補助5千多萬,預計109年底完工。


國定古蹟進士第修復工程

國定古蹟「進士第」是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宅第,位於新竹市,其修復經過可說是漫長而複雜的文資保存案例。這座具有近180年歷史的古蹟,在經歷歲月與二戰轟炸後,僅存前兩進院落,其保存與修復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修復背景與啟動

鄭用錫宅第在1837年(道光十七年)興建,是台灣現存少數清代官宅,也是新竹重要的歷史地標。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建築結構老化,部分構件損壞,特別是二戰期間曾遭美軍轟炸,導致後三進院落焚毀。

由於進士第是私人產權,修復過程需要與眾多鄭氏家族所有權人進行溝通協調。直到2015年,鄭家主動向文化部申請修復,才正式啟動了修復工程的前置作業。


修復規劃與執行

修復工程的啟動並非一蹴可幾。文化局在2015年接獲申請後,便開始與鄭氏族親進行反覆溝通協調。直到2016年,才獲得共識同意修復進士第的第一、二進。

隨後,文化局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國定古蹟進士第假設工程規劃設計、構件補充調查暨修正規劃設計書圖案」。這項工作涵蓋了對古蹟現況的詳細調查、損壞評估以及修復方案的擬定,力求在保存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加固和修繕。

修復工程獲得中央文化部超過5千萬的補助,在2018年正式開工。修復過程旨在重現進士第的百年風華,特別針對木雕、石雕、磚牆、屋面、彩繪以及地坪排水系統等進行精細的修復。例如,大門口上方的「進士第」匾額也進行了原比例仿作。


修復竣工與意義

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定古蹟「進士第」的修復工程於2024年5月29日舉行了竣工揭牌典禮。這象徵著這座重要文化資產的重啟,也代表著文化傳承、文資保存與永續經營的成功案例。

修復後的進士第將開放民眾預約導覽參觀,讓更多人能夠親身感受這座百年建築的精彩,並了解新竹的歷史文化脈絡。鄭氏家族也將討論確定未來的開放模式和導覽機制,相關資訊會同步公布於文化局網站。


「進士第」的修復不僅是單一建築的再生,更是新竹市舊城區古蹟活化的重要一環,未來也期盼能帶動北門大街歷史街廓的風華再現。





1 則留言:

  1. 請問,已經比原訂時間落後許多,預計什麼時候可以開放參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