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 The Reporter】觀點
借鏡日本──地震之國 我們準備好了嗎?(2016.2.9)
文╱鄭錦桐
2月6日,大家準備歡度農曆年,原本一如往常的生活,因芮氏規模6.4的淺層地震,震驚南台灣,造成台南區域重大災害,也使得許多家庭無法團圓。
是遺憾,更是悲劇。
許多人對南台灣的地震記憶最近的是2010年甲仙地震,再來就是1964年的白河地震。其實,台灣自1900年以來的10大地震,台南的新化和白河地震就佔了2個。對於南台灣的地震相關研究顯示,未來30至40年之間可能會發生更大規模的地震,災情恐怕更甚於此次。
地震頻繁的台灣,政府和學界已累積許多研究結果,包括對活動斷層的評估、地震災害潛勢的資訊⋯⋯等,但我們卻一直無法適度應用與應對,究竟問題何在?
同樣地震頻繁的日本,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參考座標。
提升防災意識 自助勝於公助
日本是個記取地震教訓的國家。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規模8.0的大地震,死傷慘重;日本於1960年訂定9月1日為日本的防災日。
每到9月1日,全民與企業一同進行演練,演練的劇本來自於地震災害潛勢圖資的分析成果。日本的活動斷層、地震災害等模擬結果都會公開於媒體、書籍出版、防災訓練、專業防災認證以及學生書本教材中,顯見人民相信大地震災害將會再來臨。而且平常積極進行演練,以求災害來臨時,可以多一些生存的機會。
這樣的平時防災演練,到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時,完全派上用場。當時超過7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單位到達之前便已完成,「自助:互助:公助」比例是7:2:1。因此,日本政府中央防災會議進一步在2006年4月21日通過「推動減輕災害被害的國民運動基本方針」,上述方針指出,減輕天然災害的災情,不只是政府部門的工作,更重要是全體國民與社區的責任。
這也促使日本積極推動防災志工專業的認證執照,包括:防災介助士、防災士、危機管理師等認證。這些專業人士可以在社區以及企業內扮演災害第一時間關鍵協助緊急應變的角色,藉由專業的防災志工傳遞政府防救災資訊,並且進行教育宣傳與推動,有助於巨大災害下企業與民眾的安全保障,也同時降低警消醫療人員於巨災下救援傷患的壓力。
雖然台灣也有許多民間災害的志工,像是經濟部水利署防汛護水志工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專員,還有義消義警的培訓,但是這些志工都是針對單一災害的訓練,恐怕無法面對大型複合型災害的現場緊急應變協助工作。
除了志工的培訓,資訊的透明公開,更是關鍵。
日本政府公開天然災害與公共安全相關的GIS圖資與資訊,並透過專業的防災認證志工,向一般民眾推廣、解說如何使用。
此外,建構防災資訊整合平台,方便全民查詢與了解,同時鼓勵企業善用此防災資訊平台進行加值應用,除了可提升企業本身面對災害的韌性與回復力之外,還能產出各項客製化的防災商業服務,客製化分析出各災害類型對不同產業與企業的營運衝擊,制訂出警戒值與行動值,提供不同產業的災害風險管理需求(例如:提供保全業、產險業、物流業、交通運輸)。
日本東京大學開發了「首都直下地震72小時的災害應變模擬」線上教育訓練資訊平台,利用科學研究成果,設計出適合各年齡層以及各種對象的防災教育內容,假定災害情境讓民眾可以事前演練,讓民眾熟悉各項防災作為。企業協助政府防災可視為企業社會責任(CSR),企業可以平時訓練內部風險管理權責單位,熟悉防災業務,讓員工可擔任企業內部防災的講師,推動防災工作,提升員工防災意識。
公開預測資訊,是負責,不是擾民
除了提升民間的地震災害意識,日本政府從來不認為向全民公開未來地震災害潛勢資訊,是件擾民的事,這一點與台灣政府的態度很不一樣。
日本「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類似我國科技部台灣地震研究中心與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每年更新未來30年陸域活動斷層與海域隱沒帶震源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圖集,並且根據陸域震源的活動機率及強地動預估式,完成全日本國境內於未來30年內震度超過6級以上的機率圖。
經過「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確認各活動斷層的參數後,再一起與日本防災科技技術研究所(NIED)(類似我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共同模擬活動斷層與隱沒帶震源之錯動情形,進而評估其震波空間分布特性與海嘯溢淹範圍,作為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防救災的規劃依據。
日本地震早期預警系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EEW)是由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與文部省等科研單位研發後,除日本氣象廳利用於公部門之防災用途外,更可透過財團法人組織REIC(Real-tim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onsortium)進行教育推廣,開發各種加值應用,應用遍及日本保全業、保險業、物流業、新幹線、捷運系統、電力公司、廣播媒體、電梯業者、瓦斯公司、醫院⋯⋯等。
相較之下,我國目前氣象局以及科技部已研發出早期預警系統,而且將技術輸出國外,但是政府卻擔心因為地震預警誤報所衍伸的損失理賠責任問題,反而遲遲無法在台灣防災商業應用上有所突破。
在日本Yahoo入口網站與樂天購物網站中,除了將災害資訊公布網站外,還提供防災APP客製化推播服務以及email或手機MMS(即日本手機專用的mail)即時通報的功能,讓使用者知道目前所在位置的防災資訊,還可設定自宅、故鄉、工作場所等三處之位置資訊,一旦發生地震、大雨或相關防災資訊,系統會自動提供這些地點的防災資訊。目前通報的項目包括地震、海嘯、豪雨、火山、酷暑指數、氣象警報、甚至停電、幅射劑量等服務。
台灣政府目前已經陸續公開相關的防災資訊,但是尚未能普及應用,主要原因是缺乏民間防災組織與單位協助政府推廣,如上述防災士、防災介助士、危機管理士⋯⋯等組織;另外,公務人員擔心資料錯誤或被誤用而被究責。因此,免責條款以及使用資訊的限制有必要重新檢討,才能讓防災資訊普及化。
近來台灣民間也開發了地震資訊加值應用,以KNY公司開發的「台灣天氣App」為例,目前有超過百萬人下載,其服務內容包括「地震早期預警」推播,可以在遠處地震波尚未傳達使用者地點之前,提前發出警響,提醒使用者及早應變。
地震防災成產業,全民在演練
日本「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公布,未來30年內,日本臨海的南海與東南海板塊會有高達70%機率,將發生地震規模8~9之大規模地震,且臨海國土可能會遭受高達30公尺以上的海嘯侵襲,以靜岡縣與高知縣影響最為嚴重。
因此,近期日本政府特別重視南海與東南海震源的地震防災相關工作,除地震科學資訊的持續更新研究,同時根據模擬的災害想定劇本擬訂「地域災害防救計畫」,涵蓋減災、整備、應變、復原四個面向,規劃出各區域的短中長期防災之重點,包括:減災工程建議、警消醫療需求、物資儲備、疏散避難路線規劃、避難處所安置⋯⋯等等。日本東京首都圈已規劃了20餘座防災公園,有充足的物資與設備可以讓災民暫時度過3天的生活。
日本防災演練之具體行動上,除了每一季由地方政府危機管理部於室內進行兵棋演練、每年9月1日防災日的大規模的全民防災演練,檢視防災器具用品是否完備⋯⋯,這些意識和行動更促進了防災產業的蓬勃發展。
日本每年都有防災的大型展覽,包括:「危機管理產業展」、「震災對策技術展」,其展示產品包括:固定家俱的設備、避難場所的保暖與如廁用品,防災儲備糧食、災害潛勢資訊系統App的開發、地震預警系統應用、先進通訊技術、環境檢測系統、抗海嘯的工程與求生艇、隔減震與耐震技術、地盤改良抗液化工法、緊急復救橋粱與道路之工程技術、消防防火設備、防災機器人、救災設備與工具⋯⋯等等,產品包羅萬象涵蓋居家與企業廠房的防災需求產品。
由於日本政府宣示第53屆東京2020年奧運會之前,要達成抗震率95%,所以也帶動土木工程的耐震技術的發展與實際應用於公共工程(橋粱、油槽)、工廠生產設備、民宅加固補強;除了帶動擴大產業內需之外,也達到災害風險管理之減災效果。
反觀台灣,地震防災教育僅止於講地震的機制或相關知識,對於實際上的防災知識和災害風險意識的相關教材也明顯不足。
目前「地震科學研究中心」已經完成地震災害潛勢圖,說明未來30年、50年、100年在台灣各區域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對於地震防災規劃以及災害風險管理是十分重要資訊,如何能加強民間加值應用,將有助於地震防災更客製化的服務,並且有效的降低災害風險。
未來各國都會地區人口將更加稠密,加上近年極端氣候加劇,以及巨大地震之威脅,加強促進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攜手抗災,建立強韌性╱回復力之城市。並透過各項災害風險管理手段,避免不慎開發於易致災╱易脆性區域。
【相關網站】
3.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網站
4. 日本震災對策技術展
5. 日本危機管理產業展
9. 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
11. 地震來襲躲桌底,誰說一定有桌子?
| 鄭錦桐 |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主攻工程地震學、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山坡地天然災害調查與潛勢評估等,民國98年度獲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之優秀青年工程師。目前任職於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防災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時擔任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與產官學研防災專業人士,致力推動防災技術的產業應用。(contact@twreporter.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