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蔡英文:全國房屋總體檢列施政優先項目(2016/02/08)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台南市8日電)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今天表示,南台灣發生強震,造成台南市許多大樓倒塌,全國房屋總體檢及都市更新將列為施政優先項目。
蔡英文上午前往台南市奇美醫院探視、慰問地震傷者,媒體訪問都更及全國房屋總體檢,是否會成為立法院優先法案或就任後重點法案?
蔡英文表示,相信這是必要的事。過去一段時間,團隊發現台灣在工業化過程中建造許多老房屋,到這個階段,確實需總整理。
她說,這些老房屋不管是防震或抵抗任何災害,都需持續強化;另一方面,台灣進入更進步的社會,許多公共設施和生活品質需求,都需更大規模都更計畫,團隊將把這些列為施政優先項目。
南台灣地震 我們的島特別探討(2016/02/08)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8日電)南台灣6日大地震,公共電視今、明天晚上10時將播出「我們的島」地震特別報導,15日播出這次南台灣地震深度報導,將特別探討土壤液化地問題。
台灣是無數地震中成型島嶼,看似安靜的土地,蘊藏著無數變動密碼,每年平均發生1萬5000多次地震。
「我們的島」將播出地震特別報導,晚間10時播出「台灣大震之前」,探討位於地震帶上的台灣,面對的地震威脅,包括地震、土壤液化、海嘯與核電危機等。
明晚10時播出「台灣地震特別報導」,內容包括「地質風雲」談台灣斷層調查困難與斷層分布、「變形之島」講台灣地震風險與預警防災、「防震建物」聚焦如何從建築本身著手減災。
15日播出這次南台灣地震深度報導,將特別探討土壤液化地問題。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大震之前(2011-03-21)
採訪、撰稿:林燕如、陳佳利;攝影、剪輯:陳志昌、張光宗
2011年3月11號,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9級的強烈地震,帶來的海嘯,最高達到3層樓,滾滾濁水前進,吞沒了農田、房舍的畫面,讓電視機前的你我,都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威力。然而這不是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這是真實上演的人生...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從日本的地理位置來看,這次地震主要是受到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影響,板塊碰撞間原本就經常會發生地震,在這次大震的前2天,宮城也發生規模7.2的強震,地質學者研判,是屬於經常性的能量釋放。
但這一年多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發生地震規模6.0以上的強震,有海地、智利、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印尼峇里島、日本等等,其中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今年2月22號,紐西蘭基督城規模6.3的地震,這是太平洋板塊碰撞印澳板塊所造成的結果。這些強震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許多人想要知道答案。
中研院學者汪中和從1999年921大地震後,長期監測地表溫度,將全球暖化的狀況,對照強震發生的頻率,發現兩者之間有所關聯。更讓學者憂心的是,在研究中發現,這幾年隨著大氣的溫度上升,海底的溫度也在不斷上升,他認為可以預期的是,板塊作用會比我們過去所預期的還要更大更快。
台灣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受到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接處的威脅,會不會發生規模9.0以上的強震,誰也不敢說。平均每年發生1萬5千多起地震的台灣,東部海域的琉球海溝與南部海域的馬尼拉海溝,受到板塊聚合力量的擠壓,本身就像是超級大斷層,是台灣大規模地震最可能發生的地方。
發生在海域的大規模地震,震波能量傳遞到本島,將造成不同震度的威脅,如果地震就發生在台灣本島,瞬間爆發的超大破壞力,更是無人能敵。回顧台灣地震史,發生過多起規模7.0以上的強震,地震能量從地表脆弱處釋放,每次強震幾乎都有對應的活動斷層。活動斷層所在的位置,就是地震發生的高危險區,中央地質調查所釐清了台灣33條活動斷層的位置,也達到2萬5千分之一地圖的精確度,從斷層的分布、活動性和大地變形監測來看,西南部與東部的斷層需要密切注意。
台灣的斷層呈現南北走向,在島嶼的南北兩端,斷層有可能延伸入海,但是海域斷層的研究難度極高,目前只對在大台北都會區旁的山腳斷層展開調查。在周圍海域蠢蠢欲動的,還有海底火山。海洋大學的李昭興教授在2000年進行深海探測研究,發現在東北海域有一大片活火山,火山活動與地震發生息息相關,台灣的地震7成左右發生在海域,海域地震研究急待提升。
伴隨無數次變動,台灣島逐漸形成,地震頻繁是台灣的宿命,如何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是不能不面對的嚴肅課題。2010年11月,地質法三讀通過,地質資料將能應用在防災減災上。
921地震之後,政府修正建築耐震力規範,將建築物耐震係數最低標準設在0.23G,至少要能承受5級震度。應該提高的,像是在災難降臨時將作為避難處所的建築,像是校舍、醫院等公共建築。堅實的建築能在地震時,為人們提供保護。當強震來襲,也考驗城市的交通運輸系統。
當大地搖動,最容易受損的就是高架道路和橋梁,全台灣有2萬多座橋梁,和建築物相同,橋梁的耐震設計大多為0.23G,可承受5級以上的地震。不過,921地震嚴重毀損了20幾座橋梁,於是政府針對公路和省道橋梁進行補強到可以承受7級的震度,為了避免斷橋遺憾,國震中心也在進行橋梁預警系統的示範研究,希望未來廣泛應用在重要聯外橋梁上。
而一天將近2百萬人次的台北捷運,防震係數0.28g相當於6級地震,在淡水、劍潭等站都裝有地震偵測儀,當地震警訊發布,就能立即通知司機緊急停車,結構上以加強柱子的韌性設計為主,讓大震來臨時不會馬上倒塌。
時速六七十公里的台北捷運還來得及因應,那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百公里的高鐵呢?高鐵施工時正好遇上921地震,於是高鐵將防震係數增加到0.4G,可承受7級以上的地震,不過,在2010年3月4號,高雄甲仙發生規模6.3的地震,造成高鐵車廂脫軌,引起全台關注。高鐵表示,由於震央臨近軌道的關係,因此雖然在1.8到2.5秒間,就發出煞車訊號,卻止不住脫軌現象,未來會在災害告警系統再做加強。面對劇烈的天然災害,交通運輸系統除了在硬體上必須要做好準備,後端的疏散也要有系統規劃,才能降低傷害。
把焦點轉向水庫,如果強震來到水庫結構體受到破壞,會使地震成為複合式災難,以石門水庫為例,萬一潰壩將會造成下游地區的水患問題。
全台的96個水庫中,蓄水量高、下游保全對象較多的17個一級水庫,耐震能力可達6至7級,萬一地震規模大過水庫的耐受極限,也有緊急應變措施。水利署針對每個水庫都有潰壩模擬,但是目前為止都僅限於紙上作業,預計年底才會在石門水庫舉行第一次現地實兵演練。
身在台灣,地震無法避免,面對腳下持續活動的大地,防災、避災、耐災、救災,是所有台灣人的習題。
台灣大震之前-海嘯來襲(2011-03-21)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葉鎮中
滔天巨浪直撲岸際,地震引發海嘯,重創工業、造成巨災,成為一場現代複合型災難。當日本發生災害,地質相似的台灣,到底有著多少預防行動。
日本規模9級的東北關東大地震,引發海嘯來襲,巨大的海嘯浪濤,吞噬廣大陸地,讓人看見自然災害的威力。
海嘯形成的原因,來自不同的地球環境變化,當具大隕石墜海,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山脈崩落,都可能引發海嘯。不過最常發生的原因,還是地球板塊運動,造成地震、引發海嘯。不同形式的板塊運動,強烈震波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開始向海岸侵襲,當海嘯波進入陸棚,由於海床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形成波高可達數10米的水牆,沖毀侵襲陸地,造成巨大破壞。
台灣史上,曾經有海嘯侵襲,所以台灣也存在著海嘯侵襲的危機。1845年在雲林金湖,曾經發生海嘯,死傷4千多人,當地居民建立萬善爺廟,祭拜弔念。不過當時是因為颱風的海水倒灌,或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則是資料不足難以考據。但是,發生在1867年的基隆海嘯,就是由地震所引起,因為有詳細得現象記載,成為最明確的海嘯歷史記錄。
1986年花蓮外海發生地震,引發海嘯,海洋學者許明光蒐集各地潮浪資訊,進行海嘯動態模擬,完成台灣首度數據計算的海嘯研究。2004年南亞大海嘯,引起國內學著對海嘯研究的注意,並且依照台灣海域的海溝、火山的分佈區域,並且計算各地海岸地形,推估基隆、宜蘭、台東成功、以及西南海岸區域,受到海嘯侵襲風險最高。海洋學者張國棟透過數據計算,指出馬尼拉海槽發生規模7級的地震,一旦引起海嘯,將對西南沿海縣市形成巨災,並且透過動態模擬,推算海嘯侵襲高雄的災情。
2011年日本東北關東地區大海嘯,再度引發國人關心,但是台灣的海嘯預警機制,目前仍是透過國際聯繫,台灣自身並沒有完整的海嘯觀預警系統,一旦近岸發生海嘯,可能會應變不及。為了進一步掌握海域變化,現今計畫在台灣推動「媽祖計畫(MACHO)」,在海底電纜上,設立海底地震及海流壓力觀測儀器。
日本海嘯引發的慘重災情,再度引發台灣對海嘯災害的重視,但是完整的觀測預警計畫,和長期性系統整合的海嘯研究,可能是在災難之後的當務之急。
台灣大震之前-核電危機(2011-03-21)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葉鎮中
2011年3月11日,日本因為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農田、住家,也淹沒了核電廠的發電與冷卻系統。隨後,福島核電廠運轉中的一、二、三號機,出現爐心融毀的情形。歲修中的四號機,也因為貯存核燃料的燃料池,失去冷卻而爆炸,歲修中的五、六號也岌岌可危...
福島成了輻島,就算日本動用灌海水的絕招,依然無法阻止情況惡化,國際援助也因輻射危機而撤退,福島事件成了史上第2大的核能災難。全世界也開始重新檢討電廠的安全系統。
台電公司核一廠運轉機理羅烈成說明,當核電廠發生緊急事故時,一定要先讓運轉中的機組停機,「就要讓控制棒插進爐心,讓它的燃料不要再分裂反應」,在電廠第二和第一圍阻體間,會有一套驅動系統,當緊急事件發生時,驅動系統會把控制棒插入燃料棒,燃料棒就會急停,不會再有連續的核分裂、避免產生更高的熱能。
福島電廠之所以要避免熱能不斷產生,是因為福島電廠是輕水式核電廠、採用沸水式反應爐。沸水式反應爐的運作原理,就像我們一般人使用電湯匙加熱一樣,透過電湯匙(核燃料棒分裂)放入水中加熱,產生蒸氣後推動機組的渦輪機去發電。因此,沸水式反應爐中的燃料棒一定要泡在水裡、保持一定的溫度。
不過,沸水式反應爐比電湯匙還麻煩一點、配置更複雜一點:電湯匙不插電以後,就沒有反應,但是燃料棒沒有這麼簡單。當燃料棒在核分裂時,會產生1千度的高溫,就算停機,也還有6%的衰變熱。因此就算機組停止運轉,也還要保持燃料棒的溫度,這就要靠反應爐配置的冷卻系統,為它降溫。
而冷卻系統並非獨立個體,它也需要電力才能維持運作。但核電機組的電力,本身就是靠核分裂而來,也就是說,核分裂產生的電力除了供給發電外,還得提供電力、驅動幫浦才能讓冷卻系統正常運作。原能會副主委徐明德強調:「反應爐、電力系統或冷卻系統,只要一個出問題,就要停機。」
台電核一廠副廠長吳才基表示,一般來說,電力系統和冷卻水系統的防海嘯措施,是跟著整座電廠一起安排的;然而,徐明德透露,維持反應爐安全的冷卻系統和電力系統,並不是核電廠本身的「安全系統」。因此「電力系統和冷卻水系統,防震係數都小於反應爐本身」。
到目前為止,因為日本核災還沒有告一段落,台電和原能會都坦言「不清楚為什麼電力系統會受損」,也就表示,電力系統和冷卻水系統,除了已知受海嘯侵襲外,也很可能是受到了地震的侵襲才出問題。
不過,就算核電機組本身的電力系統出問題,在核電廠的安全設計概念內,也還設計了外電供應電廠電源的設計。不過徐明德說,所謂外電,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高壓電塔,以台灣為例,會有三種不同規模的電(345KV、4.16KV和一般民間使用的220V)。
高壓電塔的電是345KV、核電廠內提供冷卻設備運作的電則是4.16KV,因此外電要接進來核電廠內,還需要變壓器轉換。由於外電的高壓電塔,只位於和一般民宅一樣海平面高度的位置,因此這次海嘯,也讓外電遭到侵襲。「福島要靠東北電力公司接電,所以我們推測是它的電網出了問題。」
徐明德說,目前台灣還不清楚福島電廠,究竟將電力系統配置在什麼地方,「因為每個電廠都會依它自己的廠區,還有地質條件去做設計,不過一般來說不會離建物太遠。」
儘管如此,福島電廠也還有緊急柴油發電機提供電廠發電,但讓台電公司驚訝的是,就連柴油發電機也沒有發揮作用。羅烈成推斷,恐怕是太大的海嘯超出福島電廠意料之外,「(海嘯)灌進了它的廠房、打壞它的設備,還帶來大批垃圾,造成它的設備沒辦法順利運轉,也取不到海水。」
對核電廠來說,電與水如同心臟與血液、缺一不可,這次福島成為輻島,正是因為兩者都缺乏,而原因就是「電廠設計超乎對災害的預期」。這場災難導致嚴重的輻射外洩,日本的電力公司人員,必須承受每小時2萬毫西弗的輻射值搶救,而且還不一定有作用。
3月19日,福島電廠終於接上外電,徐明德說,由於消防車已進駐,水源足夠,未來福島電廠的狀況可能會朝正面發展。但他也坦言,有水有電,還要能把水順利地注入反應爐內,「而這要期盼設施都正常」。
這場核災,突顯核電廠的安全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一個環節失靈,就很可能導致全盤失控的危機;目前日本政府對福島電廠的束手無策,也讓全世界陷入恐慌,不僅引發搶購口罩、存糧與碘片的情況,也再度引發全世界的反核風潮。
目前德國與泰國,都宣佈停建新的核電廠,甚至停止運轉現有核電廠。但台灣政府卻一再強調,台灣核電廠的安全。原能會每天召開記者會,也只告訴民眾日本的輻射塵不會來到台灣。
由於福島事件一直沒有平息,總統馬英九才宣布核一延役暫緩、核四興建暫緩一年,仍然沒有檢討台灣是不是真的適合發展核能發電。和日本使用同樣機組、有類似地質環境條件的台灣,會不會從福島事件有所反省和檢討,留給台灣下一代一個沒有恐懼的未來?
台灣大震之前-高風險區(2011-03-21)
採訪、撰稿:陳佳珣、李曉儒;攝影、剪輯:陳忠峰、陳柏諭
日本強震後,迪士尼關門整修,因為對外聯絡道路突起破碎,從地下冒出的泥水,覆蓋了道路,車子陷入泥沼,動彈不得,地震還造成瓦斯管線破裂,濃濃的瓦斯味瀰漫。迪士尼和附近台場,屬於填海造陸的土地,因為土壤液化,結構受損,商家紛紛暫停營業...
土壤液化,是地震造成,地質條件通常是有沙土和地下水位的地區。地震時,地下水與沙土混合成泥漿,產生巨大的水壓力,泥水往地面釋放壓力,產生噴沙現象,造成地表不均勻沉陷,導致建築物傾斜、路面破裂。紐西蘭強震在基督城造成的災情,也是土壤液化所造成。台灣在921地震時,土壤液化也造成眾多災情,南投集集、霧峰和彰化員林,民宅傾斜倒塌。台中港和橋梁、堤防也因此受損。
其實,台灣很多地區位在土壤液化的敏感地質,台北盆地、蘭陽平原、嘉南平原、彰濱平原區、高雄台南屬於沖積平原,是土壤液化的潛勢區,至於是否會產生液化,取決於地震強度多大,地震越大、液化的現象就越嚴重。
在日本震災中,千葉縣的煉油廠因為地震引發火災,熊熊烈焰直衝天際,整個煉油廠陷入火海,這幕景象震懾世人,也讓彰化、雲林的蚵農產生憂患意識。
高喊著「馬總統,救救我,不要成為下一個千葉縣」,蚵農帶著牡蠣北上要送給馬總統,他們擔心六輕和未來的國光石化,是否能抵擋強震侵襲。蚵農吳鴻駿指出,最應該擔心的就是六輕廠區,因為這裡就像東京迪士尼,最容易產生土壤液化,伴隨的可能是煉油廠管線爆裂引發大火。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萬一發生像千葉縣的煉油廠大火,政府沒有緊急應變措施,當地人不知道該逃去哪裡。
填海造陸的工業區,包括六輕和彰濱工業區等,其實也是土壤液化的高風險區。台大地質所教授陳文山表示,當地原本就是海,地下沉積物含有高量的水,即使填了土在上面也沒用,因為土讓液化是在下面,如果發生,地面就會凹凹凸凸,蓋在上面的廠房被破壞,這樣的地質能改善嗎?陳文山認為,即使做土壤改良也是效果有限,雖然雲林地區沿海鮮少有地震,但從過去的歷史資料仍然可以發現,台灣海峽有強震的紀錄,在這樣的地區,其實不建議做大規模開發。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沈茂松也指出,高雄沿海和部分市區地下20公尺都是細砂,缺乏可以擋水的黏土層,發生土壤液化的可能性比台北高。
由於石化廠生產的,都是易燃物質,也可能包含有害的化學物質,一旦發生大火,在不完全燃燒下產生許多致癌物質,對周圍民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台灣的石化廠有的跟民眾只有一牆之隔,或是只有一水之遙,面對災難隨時可能降臨,緊急應變措施絕對不能少。
台大職工所教授吳焜裕認為,企業本身最了解要成爆炸或大火的是哪些物質?以及它的危險程度,應該主動疏散撤離當地民眾。
日本強震引發海嘯,它以毀滅性的力量吞噬了土地、房屋與人民,這堂用生命、財產換來的課程,我們該謙卑學習...
台灣也是地震頻繁的地區,在大地震來臨之前,我們做好準備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