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燈塔文物館


燈塔文物館 😄 交通部航港局 | Facebook

臺灣燈塔 | Facebook    本專頁由交通部航港局人員負責維運



〔紙上博物館〕燈塔文物館 展示海島風情

https://www.lnanews.com/news/129980

【人間社記者 王柏貞 基隆市報導】2020-06-19

燈塔,是航行在黑夜中船隻的指引。在浩瀚的汪洋大海中,燈塔給人光明、方向與希望。台灣早在242年前就有燈塔,目前全台有36座,而首座的「燈塔文物館」座落於基隆市,完整保存各地退役的各式燈器與設備。

航港局航安組維護科長劉正善表示,台灣最早的燈塔可追溯至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當時在澎湖西嶼南端的「漁翁島」建設七級石塔,夜間點燃油燈,作為台灣與廈門之間的航行標誌,成為先民跨越「黑水溝」的守護者。

台灣的燈塔建造年代,橫跨清朝、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時期,建築風格各異。座落於基隆市光華路的「燈塔文物館」,外牆掛著「交通部航港局燈塔修護工場」,利用原基隆港材料配件庫改造,是空間活化再利用的成果。

劉正善指出,燈塔文物館附近景點,有「球子山燈塔」、「仙洞巖」、「基隆港築港紀念碑」、「白米甕砲台」、「基隆燈塔」等景點,為地方觀光加入新的連帶網絡,讓到基隆觀光不再侷限於「廟口小吃」而已。

燈具的演變

燈器是燈塔能夠發光照明的主體,早期燈器多是露天、開放的設施,例如在燈塔上放置金屬框籃,燃燒木材或木炭來發光,但因能見度有限,後來改燃動物油脂、魚油、植物油、煤油、瓦斯等,隨著科技發展,燈具已由透鏡、閃光機與透鏡迴轉機等設備構成,並逐步發展成LED燈。

文物館展出各種不同時期的燈器,其中1904年姜氏發明的白熾紗罩燈,可發出強烈光芒,在百年前是燈塔的最佳光源;有些現代化燈塔,利用太陽能發電,或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等方式供應電力。

閃光機

是指可依據燈質的不同,使燈光產生明滅規律變化的機具,一般分為「乙炔閃光機」及「電燈閃光機」。其中「電燈閃光機」又因供電電源的不同,區分為交流電與直流電兩種,通常用在中小型的燈器上。

LED燈

無人看守的燈塔和燈杆近年陸續改用太陽能系統供電,燈具改採LED燈器發光,燈質顏色分為紅光、綠光及白光。

白熱燈

為求燈塔的發光體更明亮,油燈改進為燃燒加壓煤油與空氣的混合氣體,罩上紗罩的巴氏或姜氏白熱燈頭。早期使用的燈頭有單蕊及多蕊兩種,油源初用植物油、石蠟,最後則是煤油;目前已不再使用燈蕊油燈。

塔身顏色

燈塔除了夜間發光,指引船舶航行安全外,塔身也漆上各種顏色,以利航行船舶觀察研判位置,在白天也兼具導航功能。燈塔塔身的顏色,有白、黑、黑白相間垂直條紋、黑白相間平行條紋、紅白相間平行條紋等。

其中,白色為大部份燈塔普遍使用的顏色,但在經常起霧的海域,船隻無法看清燈塔光芒,白色塔身無法發揮作用,會將塔身漆成黑白相間顏色,以方便船隻辨識,例如富貴角、芳苑、目斗嶼、東吉嶼等燈塔。

旋轉透鏡

彭佳嶼燈塔透鏡是一等旋轉透鏡,為國內使用最大的旋轉透鏡燈塔。彭佳嶼為火山島,燈塔建在火山口,相當特殊。由於彭佳嶼燈塔目標醒目,二戰期間曾遭盟軍轟炸過四次,透鏡及屋頂還留有當年遭盟軍戰機掃射後的痕跡。

電石器閃光燈

瑞典人發明的「電石器閃光燈」,又稱為「乙炔燈」,大部分用在無人看守的燈杆或燈浮。這種發光物是將乙炔儲存在置有丙酮吸收物的氣筒內,藉著調壓與定時開關的閃光機,經由火口發出閃光。

目前,台灣地區僅有澎湖群島的查母嶼和花嶼兩座燈塔、基隆港及高雄港口防波堤燈杆,仍然使用電石氣閃光燈。

燈泡更換器

是一種會自動調換燈泡的設備,分裝兩個燈泡及四個兩種規格,每次使用一個燈泡,其餘作為備用。主燈炮壞掉會自動轉換,確保燈器能常發光。

鵝鑾鼻燈塔 東亞之光

台灣目前有12座燈塔開放參觀,成為旅遊勝地,不過也有些燈塔因國防等因素,未開放參觀。我國最出名的燈塔,包括被喻為「東亞之光」的鵝鑾鼻燈塔,以及歷史最久遠的漁翁島燈塔。

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首建於西元1899年,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萬人堆鼻上,距燈塔文物館約500公尺。除了主燈外,原設有紅光弧燈,以標示基隆港外新瀨礁、暗礁的位置。後來完成炸礁移除工程,紅光弧燈也因而撤除。

球子山燈塔

球子山燈塔設於西元1956年,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球子山頂,是第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燈塔,原希望與位在西岸港口基隆燈塔互為導燈,引導船隻安全入港。

塭港堆燈塔 重建七次

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興建的燈塔,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外傘頂洲,是全台唯一建立在沙洲上的燈塔,為鋼架結構。外傘頂洲被喻為「移動的國土」,因此燈塔不斷面臨地基遭沖毀的危險。塭港堆燈塔前後已重建七次,寫下台灣與世界燈塔史上,燈塔重建次數最高的紀錄。

航港局航安組維護科技士趙丕鎰表示,他去塭港堆燈塔工作10次,每次工作結束後,就夜宿位於沙洲上的簡陋竹管工寮3至5天,「吃飯常拌沙吃,每天無法洗澡」,白天搶退潮時刻至工地監工,因沙洲快速被掏空,塔基不穩固,光是他任內就遷建4次,常在驚濤駭浪中施工,所幸都能化險為夷,成為他職場生涯中的深刻印記。


2017-03-01航港局五週年局慶 「燈塔文物館」揭牌! 為基隆觀光注入新活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