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https://www.nstc.gov.tw/
網站導覽 新聞資料
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 以科技力打造健康樂活銀髮世代。2023年3月6日
全球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臺灣也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這項攸關全民福祉的議題,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規劃,協同跨部會共同合作,於3月6日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高齡科技產業策略(SRB)會議」,期以普惠科技之力,結合醫療照護之心,推動高齡科技產業發展,打造共融共創、健康樂活的銀髮世代。
本次會議主軸設定為「以人為本.永續創新」,規劃「社會與科技共榮之生態環境」、「普惠科技驅動高齡市場商機」、「數位賦能擴大社會連結」與「公私協力完善高齡照顧與福祉」四大主題,從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社會普及到關懷弱勢,全方面探討超高齡社會帶來的衝擊與因應策略。秉持公私協力、跨域整合的人文科技精神,吳政忠政委兼國科會主委表示,透過運用臺灣在資通訊與醫療的強項,提供高齡者與照護者在「食醫住行育樂」各方面的協助,以普惠科技的價值,帶動產業共好,邁向包容創新的社會願景。
行政院積極強化疫後經濟與社會韌性,特別是臺灣即將迎來高齡化的未來,鄭文燦副院長強調,為讓每一個世代都有完善到位的協助,後續將就產業策略會議取得的共識,整合部會資源加速推動高齡科技產業的發展,讓智慧科技不僅運用在高齡者,亦可於醫療照護、健康促進、社會互動、就業學習等領域發揮效益,提升更多的社會福祉;此外,行政院林萬億政委也出席本次會議並擔任議題一共同主持人及與談人,展現政府透過科技結合社福,共同推動高齡科技產業的決心。
臺灣高齡科技產業整合國科會、經濟部、數位部、衛福部、內政部、教育部、文化部、勞動部、交通部、原民會的專業與資源,打造跨體系、多機構的分工架構,讓產業發展一次到位,面面俱到。會議並廣邀產、政、學、研、醫代表與NGO團體,包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沛星互動科技董事簡立峰、臺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台灣銀髮產業協會理事長李宗勇、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等,從科技賦能與社會關懷面向,探討使用者需求與產業商業模式,期透過跨領域的合作,讓更多人受惠於高齡科技產業。
國科會將持續整合資源,攜手各部會落實相關政策,以科技之力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青銀世代都能擁有健康自主的生活品質,進而帶動我國健康福祉產業成長,讓臺灣成為全球高齡化國家的幸福標竿。
112-03-06。出席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 鄭副院長:導入新科技讓高齡照顧更全面及人性化 達成「自主、自立、共融、永續」願景
科技臺灣 前瞻永續。2023年2月13日
歷經了過去3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世界各國陸續以各項開放措施重建與復甦。臺灣在疫情的考驗中,以優勢的科技力,已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也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價值。面對疫後國際政經變遷局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吳政忠主任委員在今(13)日新春記者會中表示,2022年完成轉型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國家的高度擘畫科技發展策略,2023年將持續以穏定基礎研究推進科研動能,建立前瞻科技平台,跨部會整合與協力,以科技力迎向挑戰,打造臺灣成為堅韌、永續的科技國家
2022轉型布新局 國際跨步行
國科會2022年力保基礎研究資源豐沛,統籌調配基礎研究,編列310億元,較2021年度法定數成長8.7%,是歷年基礎研究法定經費成長幅度最大的一年,展現國科會致力鞏固並爭取我國基礎科研經費成長的具體成績。
由跨部會協作、跨域專家共議、跨智庫協力之方式共同會商研擬「科學技術白皮書(民國112年至115年)」,擬定「前瞻創新、民主包容、韌性永續」作為2035的科技發展遠景;透過民間及專家交流會議與跨部會溝通會議,凝聚各界對於淨零科技發展的共識,推動跨部會協作、公私協力、及國際合作方式推動淨零科技方案;結合產官學研的量子科技國家隊,成立17個產學研團隊,建置多種量子軟體研發平台並持續產學研合作,厚植量子世代技術研發人才。
科學園區營業額持續創新高,無懼國際政經動盪氛圍影響,2022年營業額可望超過4兆元;另行政院已核定7處新設及擴建園區(寶山二期擴建、X基地、臺中二期擴建、臺南三期擴建、橋頭、嘉義、屏東),總面積約693公頃,估計年產值逾1.2兆元,帶動逾3萬名優質的就業人數。
國際科研合作上深化與美、德法與中東歐國家交流,新設立陶宛科技組;並在臺美STA架構下,與美國簽署第一項執行協議(IA)之臺美半導體合作項目-先進半導體合作(ACED Fab)研究計畫。
2023基礎科研促前瞻 攜手部會打造科技韌性
2022年國科會完成轉型,以國家高度統合科技政策,擘劃科技藍圖。在組織正式轉型之前,國科會內部即已開始跨單位跨領域整合相關科技,對外協力相關部會推動科技發展。在跨部會共同努力之下,臺灣與國際的科技交流亦有亮眼的成果。
一、 整體國家科技施政布局藍圖
為實現「臺灣2030創新、包容、永續」願景,發展以人為本的科技,自2016年起啟動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DIGI+)」與「5+2產業創新」兩大方案,透過數位建設激發創新與創業的風潮,並帶動產業轉型與創新,促進國內經濟蓬勃發展。
美中貿易戰和COVID-19,凸顯科學技術的布局與發展在國家戰略上的重要性。2020年起,跨部會協調,在智慧國家與產業創新方案下,更推動六大主軸計畫,「先進網路基礎建設」、「Beyond 5G衛星通訊」、「臺灣資安卓越深耕」、「Å世代半導體」、「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及「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以強化原有方案,助於推動發展總統提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近年,臺灣在全球局勢上的變化,科技更是各國競爭力的指標,國科會完成轉型後,更能整合協調科技與各部會,落實上中下游串連到產業與回應社會,為使臺灣產業及社會發展保有競爭力與韌性,國科會提出8大前瞻科技平台:「前瞻半導體與量子科技」、「AI」、「太空(通訊衛星與6G)」、「資安」、「精準健康(防疫與高齡科技)」、「淨零科技」、「國防科技」、「人文社會」,從整合學研能量,串接中下游到產業及社會,持續以數位科技驅動創新,布局產業未來,以科技協助臺灣打造韌性國家。
二、 國科會8大前瞻科研平台
(一) 前瞻半導體與量子
國科會啟動2025半導體大型研究計畫,布局下世代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發與高階研發人才培育,推動「臺美先進半導體晶片設計與製作合作研究計畫」促進臺美半導體領域之學術合作。跨部會分工由經濟部負責產業鏈結,完成半導體科技及產業發展上中下游的串聯。在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研發規劃十年的長期布局,偕同經濟部與教育部,擴大半導體科研投入,前進國際培育IC設計人才,建立全球友臺半導體生態系。
量子科技國家隊結合產官學研規劃國家量子科技發展,選定臺大、陽明交大、清大等17個研發團隊參與研發,與IBM、Google及微軟合作研發關鍵量子科技以順利銜接國內相關產業。透過跨部會整合平台,由經濟部工研院結合產業強項研發量子科技關鍵零組件提供產業升級動力;中央研究院建置尖端量子技術核心設施作為未來國家級研究基地,得以研發與驗證尖端量子科技。
(二) 臺灣AI卓越中心(Taiwan AI Center of Excellence, Taiwan AICoE)
為銜接現有研究基盤及持續擴大研究動能,強化策略性國際合作與跨部會整合協調機制,國科會推動臺灣AI卓越中心(Taiwan AI Center of Excellence, Taiwan AICoE),根基於科研、人才、治理等三大策略目標,部署AI研發鏈上中下游之串接,協調各部會提升資源投入綜效,進而對外促進AI科研交流接軌國際,拓展與重要國家及國際機構的合作機會,型塑臺灣做為國際級AI研發聚落,提升我國AI發展在全球之影響力。
(三) 資安科技研究中心
國科會預定於2023年成立資安科技研究中心,整體布局我國上中游尖端資安研究,為臺灣未來中長期資安科技發展先期建立堅實的研究能量與平台。未來將與數位部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及其他部會合作,由研究團隊介接至中下游應用及產業面,使資安研究得以落地應用;同時,資安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創新科技及導入前瞻技術之需求,亦可借力此平台由學界解題,共同建立臺灣資安產業發展的生態系。
(四) 太空:通訊衛星、6G
國家太空中心與經濟部技術處(工研院)共同發展通訊規格與國際競爭對手同級的自主低軌衛星通訊系統,國家太空中心主責2枚實驗衛星、工研院主責地面設備,已完成初步設計,預計2023年完成細部設計。
隨著全球在低軌衛星的快速建置之下,國科會為超前布署6G技術,自2021年起即透過學界徵案啟動先期研究,帶動各大學投入6G前瞻技術研發。2022年起扣合國際發展趨勢,國科會、經濟部與數位部,共同執行為期5年的6G產業發展先期研發計畫,跨部會推動關鍵技術聯合研發、參與國際組織、基礎環境建置、6G創新應用等工作。
(五) 防疫科學研究中心與高齡科技
在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所規劃的預防、診斷、治療、照護、防疫等重點發展方向之下,國科會整合臺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長庚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等大學科研量能,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強化科研團隊結合產業能量,跨域合作提升科技研發之產業應用性及防疫實質助益,以科研的力量作為政府防疫的後盾。
因應我國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科會規劃以科技普惠、全民可及為核心價值,推動高齡科技產業發展,推動重點為:(1)建立社會與科技共榮之生態環境;(2)以普惠科技驅動高齡巿場商機;(3)透過數位賦能擴大社會連結;(4)公私協力完善高齡照顧與福祉。
未來國科會將結合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內政部、交通部、原民會等及其他部會能量,推動高齡科技產業發展,打造銀髮族健康、宜居及樂活的生活日常,成為國家進步的助力。
(六) 淨零科技推動小組
國科會及中研院共同召集成立「淨零科技方案指導委員會」轄下的「淨零科技推動小組」協調整合各部會淨零科技路徑與策略,串接技術落地與國際合作,並從人文社會系統面引導科技投入,以公私協力推動新生活運動。2023年度科技預算將投入119億元,發展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循環、負碳等五大淨零科技。
(七) 國防科技學研中心
國科會於各頂尖大學成立七大技術領域學研中心,於七大主題領域上進行前瞻技術科技研發探索與關鍵技術整合,同時藉由學界參與各項國防科研計畫培育國防科研人才;並透過跨部會資源,鼓勵跨校、跨領域合作,共同研擬國防科研藍圖,藉由學界研發能量深化國防科技。
(八) 科技、社會與民主中心及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
為了強化韌性社會,國科會將成立國家級智庫「科技、社會與民主中心」,針對全球與臺灣政治、社會變遷、科技應用之影響,進行跨領域系統性的前瞻研究,以兼蓄人文社會底蘊的科技力量,驅動國家轉型。
國科會自2022年9月起建立的「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促進族群部落、政府機關、學界、民間團體間跨界跨域充分對話,聚焦重點議題,連結原民會等相關機關既有行政基礎資料,整合學術研究成果,跨部會共同協作,提供原住民族社會發展議題之解決方案。
三、 國科會3個加強
(一) 穩定基礎科研
2023年度科技預算整體編列347.3億元,較2022年法定數成長11.9%。新的年度,國科會持續力挺基礎研究、鼓勵學界投入科研探索,更以國家長遠發展角度,進一步整合國家共用資源,建構共用核心設施單一網站服務平台,提升產學研界更完善之服務,並將積極投入太空發展等具潛力的科研領域;在人才培育方面,將優化我國科研人才生態系統,包括推動人才深耕、厚實中堅、追求頂尖等科研人才職涯支持措施,培育具跨域能力之未來科研人才;另透過強化國際交流、海外人資串接及延攬等方式,提升我國匯聚全球人才的磁吸力;國科會透過資源配置,展現力挺學研、攜手穩住並積極拓展我國科研長期布局之共識。
(二) 培力女性科研
國科會為建構性別平權與多元包容的科研環境,推動多項措施,包含1、普及並深化科研性別平權意識,落實科技領域人員性別平等參與和審議機制,縮短性別落差,達到公平正義與性別友善之科研環境。2、增進科技研發融入性別觀點,促成科學技術的知識革新,研議發展本會各學術領域整體操作指引及補助計畫之性別化創新操作手冊。3、強化培育科技女力,持續將性別素養含納於科普扎根,鼓勵與支持女性投入科學及技術研究;針對女性進入科學領域研究的管漏現象給予相關支援,透過辦理鼓勵女性研究人員投入科研等獎補助措施。4、持續優化有利於女性進入、升遷及發展的職場環境,提供生產、育兒或家庭照顧所需之支持資源,促進研究工作與生活平衡;確保女性參與決策的管道與平等機會,鞏固並提升女性投入科研之權益,促進女性參與科學工作及職涯發展。
(三) 拓展國際交流
1. 國際合作整體策略
鏈結國際網絡,推動重點領域跨國合作,歐洲地區:跨部會與中東歐三國合作半導體人才培育,擇定重要合作領域,推動與德法之科研合作。美洲地區:在「臺美科學及技術合作協定(STA)」架構下,聚焦半導體、精準生醫、太空及環境、人工智慧、資訊安全五大議題推動合作。亞洲地區:與日本科研機構進行雙邊合作交流,定期與新南向主要國家辦理部長、次長級科技合作會議。
2. Top-Down合作項目之重點
擇定半導體領域推動2023-2026年臺灣-美國(NSTC-NSF)先進半導體晶片設計及製作國際合作研究計畫(Advanced Chip Engineering Design and Fabrication, ACED Fab Program) ;量子科技分別與日、澳洲、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團隊合作交流;在太空發展方面,拓展與美國及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以及與新南向太空組織的交流;在AI方面,規劃2023年與美國、德國、加拿大,建立國家級夥伴平台,促成雙方人才互訪交流;在科技人才交流方面,將與跨部會協力延攬國際人才,提升我國學術環境國際化;整合海外人才網絡,將國內產學研能量鏈結國際,掌握關鍵人才動向,精準對焦產業所需予以延攬來台。
科技實現包容 臺灣前瞻永續
科技的發展是驅動社會進步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吳主委表示,我國科技發展要導入人文關懷的思維,以前瞻視野持續創新,維持穩定的民主體制落實包容,創造韌性環境來實現永續。在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牽動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改變的同時,國科會將持續整合資源,攜手各部會落實相關政策,回應社會需求,實現普惠科技的價值,共同邁向2035科技發展遠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