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BUILDINGFOCUS:【臺南市】文化資產
BUILDINGFOCUS:《文化資產》臺南市|國定古蹟|直轄市定古蹟
BUILDINGFOCUS:【監察院】臺南市政府辦理赤嵌文化園區改造工程案(113教正3)
FORMOSARACE:【台南市】赤崁文化園區
FORMOSARACE:再造歷史現場【臺南市】再現赤崁「署」光
ARCHISTORYTW:《臺南400》國定古蹟赤崁樓
「赤嵌」還是「赤崁」各有擁護者,文史界也存在兩種聲音,一直是文史界爭論的話題。
赤嵌樓古蹟修復同步啟動藝術策展 打造戶外藝廊翻轉工地印象 | 中央社訊息平台
赤嵌樓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627 15:39:48) 國定古蹟赤嵌樓的「海神廟」修復工程正分期分區進行中,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翻轉傳統工地形象,創新導入「藝術策展」概念,將園區內紀念品部外牆化身為融合科技與創意的「戶外藝廊」。此次以藝術與數位導覽技術結合工地美化,不僅優化視覺空間,更為修復期間的古蹟場域注入全新文化風貌。文化局長黃雅玲指出,赤嵌樓位於臺南市中心,是國內外旅客來臺必訪的指標景點。為延續「讓文化不中斷」的精神,文化局藉由外牆立面更新,融入藝術展陳與AR互動科技,提供民眾全新的觀展體驗。
此次特別邀請擅長描繪民俗風情的新銳藝術家蔡濰任參與創作,以藝術妝點施工現場,讓修復中的赤嵌樓依舊可「看見歷史、聽見故事」。
本次策展設計以赤嵌樓的建築語彙與海神廟意象為靈感,外牆融入波浪線條設計,象徵海洋意象與歷史流動。蔡濰任則創作兩幅新作,分別為《臺南尚水—夕陽》與《臺南尚水—燈火》。
本次策展設計以赤嵌樓的建築語彙與海神廟意象為靈感,外牆融入波浪線條設計,象徵海洋意象與歷史流動。蔡濰任則創作兩幅新作,分別為《臺南尚水—夕陽》與《臺南尚水—燈火》。
《夕陽》描繪赤嵌樓在夕陽餘暉中的壯闊風景,與安平對望的歷史水文情境;《燈火》則取材自臺南早期的「井亭夜市」,重現昔日水上市街的熱鬧風華與庶民生活的溫度。
為深化觀展體驗,文化局同步導入5G雲端導覽技術,民眾可透過手機掃描QR碼,即可聽取語音導覽、觀看畫作背後的故事與創作理念,並透過螢幕欣賞赤嵌樓隨光影變幻的風貌,感受穿梭古今的文化魅力。
文化局表示,蔡濰任的手繪作品不僅為修復工地注入藝術與文化生命力,更讓古蹟不再只是靜態展示,而是成為與當代人對話的文化風景。相關展覽資訊與活動內容,歡迎關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https://culture.tainan.gov.tw )或「藝遊臺南」臉書粉絲專頁,掌握最新消息。

為深化觀展體驗,文化局同步導入5G雲端導覽技術,民眾可透過手機掃描QR碼,即可聽取語音導覽、觀看畫作背後的故事與創作理念,並透過螢幕欣賞赤嵌樓隨光影變幻的風貌,感受穿梭古今的文化魅力。
文化局表示,蔡濰任的手繪作品不僅為修復工地注入藝術與文化生命力,更讓古蹟不再只是靜態展示,而是成為與當代人對話的文化風景。相關展覽資訊與活動內容,歡迎關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https://culture.tainan.gov.tw )或「藝遊臺南」臉書粉絲專頁,掌握最新消息。

臺南赤嵌樓古蹟修復同步啟動藝術策展,打造戶外藝廊翻轉工地印象。


戶外藝廊邀請擅長描繪民俗風情的新銳藝術家蔡濰任參與創作,以藝術妝點施工現場,讓修復中的赤嵌樓依舊可「看見歷史、聽見故事」。
赤崁樓所供奉之魁星,高約120公分,經檢視神像、鰲魚、底座為整塊木頭一體雕刻而成,為數量稀少之大尺寸神像。魁星爺神像長久以來置於室內空間供奉、焚香祭拜,神像本身產生粉塵髒汙與漆層剝離等表層劣化狀況。
113-10-18。赤崁樓魁星爺神像修復完成舉行安座儀式
赤崁樓所供奉之魁星,高約120公分,經檢視神像、鰲魚、底座為整塊木頭一體雕刻而成,為數量稀少之大尺寸神像。魁星爺神像長久以來置於室內空間供奉、焚香祭拜,神像本身產生粉塵髒汙與漆層剝離等表層劣化狀況。
文化局委由禾勤藝術有限公司執行修復計畫,包含清潔、加固、填補、全色等修護作業,使恢復神像往日光彩。
赤崁樓魁星信仰年代未詳,依據大正年間日日新報報導可知日治時期已於赤崁樓供奉,在赤崁樓的文化資產歷史上有其意義,民眾到赤崁樓參觀可一睹神像修護結果,增進文物保存的知識。
除了主展區外,赤崁樓配合文博會辦理期間,也同步提升園區內軟硬體設備,包含期間限定(8/23-9/1)的「夜間互動投影」,以「工地展場化」為概念,將大幅帷幕覆蓋工地鷹架,搭配前方草皮,打造出大型環景沉浸式劇場。
赤崁樓魁星信仰年代未詳,依據大正年間日日新報報導可知日治時期已於赤崁樓供奉,在赤崁樓的文化資產歷史上有其意義,民眾到赤崁樓參觀可一睹神像修護結果,增進文物保存的知識。
113-09-05。2024臺灣文博會精彩落幕 臺南三大古蹟景點人數迎新高 文化創意再提升 許丙丁《小封神》情節預告躍上赤嵌工程圍籬
2024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已於9/1圓滿落幕,活動期間,臺南展區「321巷藝術聚落」以巨型「巷仔Niau」吸引全國民眾爭相拍照外,具在地特色的展間及周邊商品也吸引大批民眾排隊參觀,帶動前來臺南旅遊及消費的觀光人潮,也創造可觀的周邊商機。除了主展區外,赤崁樓配合文博會辦理期間,也同步提升園區內軟硬體設備,包含期間限定(8/23-9/1)的「夜間互動投影」,以「工地展場化」為概念,將大幅帷幕覆蓋工地鷹架,搭配前方草皮,打造出大型環景沉浸式劇場。
每位參觀民眾能在廣場享受400年前曾拍打普羅民遮堡的浪濤,也能在互動式投影中,扮演飛鳥、獵人與野鹿,重返這座在17世紀作為臺灣商業中心的重要城市。
赤嵌樓現場參觀遊客陳小姐表示,「透過投影布的互動遊戲,讓孩子可以自行操控體驗,穿越到過去變成獵人跟獵物,玩到欲罷不能;現場也做了海浪的投影,腳踩在上面真的有踏浪的感覺,非常新奇!」
文博會結束後,文化局也將延續相同的策展概念,邀請藝術家蔡濰任進行工程圍籬藝術化,以臺南作家許丙丁《小封神》的故事為藍本,描繪述說開基靈佑宮的趙、康元帥,以及祀典大天后宮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的賭局,竟引發府城境內眾神爭鬥的故事,讓遊客能在參觀赤嵌樓的同時,也能細細品味臺南作家精彩的文筆,感受本土語言與鄉野傳說的幽默與魅力,預計10月初完工呈現。
此外,文昌閣全新推出常設展「尋:赤崁樓的時光故事」,也在文博會期間帶給民眾全新古蹟體驗。普羅民遮堡歷經百年風霜,建築外觀多次變換,常設展首個單元「築堡開端」,講述普羅民遮堡於十七世紀的建城緣由,並在後續政權多次移轉之間,建築用途竟從防禦堡壘轉變為觀覽樓閣與廟宇;「臺閣記」則呈現普羅民遮堡在荷蘭人、清國人及日本人眼中,因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經歷興建、拆毀及重建的過程,也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研究資料,透過建築模型呈現其差異成果。
其他古蹟景點如孔廟、安平古堡及各大景點也迎來眾多人潮,經文化局統計,文博會活動期間(8/23-9/1)參觀赤崁樓與安平古堡人次,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39.6%與146.2%,成長幅度非常可觀,凸顯臺南旅遊已自疫情後復甦,逐漸迎回往昔參觀熱潮。
文昌閣全新常設展定名為「尋:赤崁樓的時光故事」,規劃兩大章節:第一章為「築堡開端」,描繪了普羅民遮堡於十七世紀的建城緣由,並在荷治時代後,鄭氏時期歷經政治權力轉移與建築用途改變的過程;第二章是「臺閣記」,呈現普羅民遮堡在逐漸失去政治功能與荷氏建築外觀後,轉而興建起樓閣外觀並延續保留至今的歷史過程。
臺南市文化局表示,文昌閣時隔多年重新更展,委請臺大歷史系陳冠妃助理教授策劃,除了能與修復完成的建築外觀共同呈現文昌閣的亮麗風采,更是要將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透過展覽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帶給觀眾對臺南歷史的新認識。
赤嵌樓現場參觀遊客陳小姐表示,「透過投影布的互動遊戲,讓孩子可以自行操控體驗,穿越到過去變成獵人跟獵物,玩到欲罷不能;現場也做了海浪的投影,腳踩在上面真的有踏浪的感覺,非常新奇!」
文博會結束後,文化局也將延續相同的策展概念,邀請藝術家蔡濰任進行工程圍籬藝術化,以臺南作家許丙丁《小封神》的故事為藍本,描繪述說開基靈佑宮的趙、康元帥,以及祀典大天后宮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的賭局,竟引發府城境內眾神爭鬥的故事,讓遊客能在參觀赤嵌樓的同時,也能細細品味臺南作家精彩的文筆,感受本土語言與鄉野傳說的幽默與魅力,預計10月初完工呈現。
此外,文昌閣全新推出常設展「尋:赤崁樓的時光故事」,也在文博會期間帶給民眾全新古蹟體驗。普羅民遮堡歷經百年風霜,建築外觀多次變換,常設展首個單元「築堡開端」,講述普羅民遮堡於十七世紀的建城緣由,並在後續政權多次移轉之間,建築用途竟從防禦堡壘轉變為觀覽樓閣與廟宇;「臺閣記」則呈現普羅民遮堡在荷蘭人、清國人及日本人眼中,因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經歷興建、拆毀及重建的過程,也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研究資料,透過建築模型呈現其差異成果。
其他古蹟景點如孔廟、安平古堡及各大景點也迎來眾多人潮,經文化局統計,文博會活動期間(8/23-9/1)參觀赤崁樓與安平古堡人次,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39.6%與146.2%,成長幅度非常可觀,凸顯臺南旅遊已自疫情後復甦,逐漸迎回往昔參觀熱潮。
113-08-23。赤崁樓文昌閣常設展全新登場 配合臺灣文博會盛大開幕
文昌閣全新常設展定名為「尋:赤崁樓的時光故事」,規劃兩大章節:第一章為「築堡開端」,描繪了普羅民遮堡於十七世紀的建城緣由,並在荷治時代後,鄭氏時期歷經政治權力轉移與建築用途改變的過程;第二章是「臺閣記」,呈現普羅民遮堡在逐漸失去政治功能與荷氏建築外觀後,轉而興建起樓閣外觀並延續保留至今的歷史過程。
臺南市文化局表示,文昌閣時隔多年重新更展,委請臺大歷史系陳冠妃助理教授策劃,除了能與修復完成的建築外觀共同呈現文昌閣的亮麗風采,更是要將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透過展覽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帶給觀眾對臺南歷史的新認識。
文昌閣新常設展的一大焦點,即依據成大建築系黃恩宇副教授依據近年研究成果製作全新的普羅民遮堡1/50建築模型,與過去依據臺灣總督府栗山俊一研究的普羅民遮堡模型共同陳列於一樓大廳中央,兩座新舊模型並列呈現,展現不同時代背景下對普羅民遮堡調查研究的不同成果,讓民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歷史流變。
歡迎各位造訪煥然一新的赤崁樓文昌閣,相信無論是初次前來或再次來訪,全新的文昌閣都能為各位帶來不同於以往的歷史氣息與知識,更多資訊請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 https://culture.tainan.gov.tw ) 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官網 ( https://historic.tainan.gov.tw )。
歡迎各位造訪煥然一新的赤崁樓文昌閣,相信無論是初次前來或再次來訪,全新的文昌閣都能為各位帶來不同於以往的歷史氣息與知識,更多資訊請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 ( https://culture.tainan.gov.tw ) 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官網 ( https://historic.tainan.gov.tw )。
113-06-23。赤嵌樓海神廟修復工程展開在即 預計7/1-2休園轉換修復工地 為守護九座珍貴乾隆御贔屭碑 文化局預先架設多層保護裝置
「國定古蹟赤嵌樓修復工程」隨著第一階段文昌閣修復竣工,即將轉換進入第二階段的海神廟修復。為避免位於海神廟南側的九座乾隆御賜贔屭碑,因修復工程受到傷害,臺南市文化局將於24日起展開進行贔屭碑保護措施前置作業,在海神廟與贔屭碑之間放置防護板,打造耐壓RC鋼構保護棚架,讓贔屭碑在工程期間能受到全方位的保護措施,同時也能持續與來到赤嵌樓的旅客們相見歡。
另赤崁樓也將於7月1、2日連續兩天休園,進行修復工程的一、二期轉換。
臺南市文化局介紹,1786年(清乾隆51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戰事幾乎席捲臺灣西部全境。當時乾隆帝派福康安率軍來臺,並成功打敗林爽文,事後乾隆將《御筆記功詩》五篇,分別刻成滿文四塊、漢文四塊、滿漢合璧二塊共計十塊石碑,紀錄下林爽文事件的始末。
臺南市文化局介紹,1786年(清乾隆51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戰事幾乎席捲臺灣西部全境。當時乾隆帝派福康安率軍來臺,並成功打敗林爽文,事後乾隆將《御筆記功詩》五篇,分別刻成滿文四塊、漢文四塊、滿漢合璧二塊共計十塊石碑,紀錄下林爽文事件的始末。
這十塊御賜石碑與十座贔屭石基座,自海上運抵臺南府城福安坑水門口,準備換小船登岸時,其中一座贔屭石座意外落海,因此只剩下「十碑九龜」上岸。雖事後在臺灣現地補刻一隻,並與其中一塊滿漢合璧石碑,送往諸羅縣(今嘉義市)安置;另原本的九塊則先立於山仔尾的福康安生祠前碑亭,最終才輾轉三遷來到赤嵌樓旁。
文化局說明,國定古蹟赤崁樓因長期使用與氣候環境的諸多危害,致使建物本體出現裂化損壞,設備也已相當老舊而亟需修復,因此在距離前次修復約三十年之後,於2022年3月31日再次展開修復工程。
文化局說明,國定古蹟赤崁樓因長期使用與氣候環境的諸多危害,致使建物本體出現裂化損壞,設備也已相當老舊而亟需修復,因此在距離前次修復約三十年之後,於2022年3月31日再次展開修復工程。
此次修復工程採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修復文昌閣,開放遊客參觀海神廟;第二階段則反之。並針對牆體、屋頂、屋脊、地坪、欄杆、樓梯、木作、門窗、漆作與蟲蟻防治等環節進行工程。
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赤嵌樓海神廟於整修工程期間,也特別以「工地展場化」的概念,接力推出「海神廟假設工程」文化科技展示與工區藝術策展行動。前者預計結合夜間光雕投影應用,期望於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期間(8月23日至9月1日),現地重現這座17世紀曾作為臺灣商業中心的重要城市,打造專屬的「臺南400限定景觀」;後者將在接續的施工期間,嘗試以藝術策展的方式,打破文資修復工程現場必然只能圍牆高築的既定印象,將工區打造為「文化資產教育的現場」,歡迎大家今年一定要來臺南玩,體驗這間屬於臺灣的「1624臺灣歷史教室」。
赤崁文化園區的改造,是希望如同孔廟文化園區將孔廟與忠義國小結合為一體,拆除結構初評不佳之老校舍,並解決商圈停車需求,因此,才透過此計畫將成功國小重新規劃與赤崁文化園區融為一體,達到統合性目的。
工程過程當中,對於出土遺構的發見、研究、清整、分類等事務,均依文資法等相關規定來執行,有助釐清史料對於赤崁地區以往不足並加以補足,透過此次的歷史考古,了解赤崁周邊的常民生活聚落以及縣署的所在,有助於赤崁文化園區歷史的完整度。
目前學校工程施工順利,2023年10月能初步完成,之後與學校共同進行學校設備、特殊裝修作業,預計在2024年初讓學生能夠回到原校上課。此外,如前述考古後更能確定,本基地為國內難得有400年縱深之豐富痕跡,接下來如何回應此國家級寶貴及複雜的資產,以統整提出後續整合性計畫,是後續重點。
南市府目前已得到文化部補助,正進行「赤崁樓與鄰近文化場域整合計畫」,參考國內外經驗,研擬可讓普羅民遮城、臺灣縣署、清領聚落等文化遺跡,串聯整合提出整體場域博物館的可行性,作為接續宏觀計畫之提出,以勾勒下一個400年豐富歷史涵構之願景。有關本(8)日議員詢及赤崁文化園區下沉式博物館的後續規劃,文化局表示,赤崁基地具豐富歷史痕跡與堆疊紋理,目前先以完成校舍工程、恢復學校師生回校上課為首要,後續將在經費、工法及現存歷史遺構中尋得分期分區逐步營造的願景打造計畫,並持續與文史界共同討論最適開發及保存再利用模式。
目前進行中的「赤崁文化園區」,整體計畫除國定古蹟赤崁樓及其周邊歷史文化相關設施外,另有成功國小新建校舍、禮堂兼多功能活動中心、旅服中心、下沉博物館及約200台容量之地下停車場。惟因工程開工後,在原已避開的「臺灣縣署」遺構範圍外的臨民族路側,還發見大量豐富之清領以降民居聚落遺構以及各年代文化層古物,甚至包括原古地圖標示、現今早已佚失的「范進士街」街道紋理,使得過去先民生活樣態躍然其上。
本次工程過程中受影響的範圍,主要係下沉博物館設計部分。由於基地更添歷史證據,在民居遺構出土、古蹟委員會對其價值有所指認後,原有設計方案已與具文資身分的程序及做法有所抵觸;下沉博物館規劃,不再是原工序及原14億經費內所能容納。
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赤嵌樓海神廟於整修工程期間,也特別以「工地展場化」的概念,接力推出「海神廟假設工程」文化科技展示與工區藝術策展行動。前者預計結合夜間光雕投影應用,期望於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期間(8月23日至9月1日),現地重現這座17世紀曾作為臺灣商業中心的重要城市,打造專屬的「臺南400限定景觀」;後者將在接續的施工期間,嘗試以藝術策展的方式,打破文資修復工程現場必然只能圍牆高築的既定印象,將工區打造為「文化資產教育的現場」,歡迎大家今年一定要來臺南玩,體驗這間屬於臺灣的「1624臺灣歷史教室」。
111-10-17。回應有關外界關心「赤崁文化園區」一事
赤崁文化園區的改造,是希望如同孔廟文化園區將孔廟與忠義國小結合為一體,拆除結構初評不佳之老校舍,並解決商圈停車需求,因此,才透過此計畫將成功國小重新規劃與赤崁文化園區融為一體,達到統合性目的。
工程過程當中,對於出土遺構的發見、研究、清整、分類等事務,均依文資法等相關規定來執行,有助釐清史料對於赤崁地區以往不足並加以補足,透過此次的歷史考古,了解赤崁周邊的常民生活聚落以及縣署的所在,有助於赤崁文化園區歷史的完整度。
目前學校工程施工順利,2023年10月能初步完成,之後與學校共同進行學校設備、特殊裝修作業,預計在2024年初讓學生能夠回到原校上課。此外,如前述考古後更能確定,本基地為國內難得有400年縱深之豐富痕跡,接下來如何回應此國家級寶貴及複雜的資產,以統整提出後續整合性計畫,是後續重點。
南市府目前已得到文化部補助,正進行「赤崁樓與鄰近文化場域整合計畫」,參考國內外經驗,研擬可讓普羅民遮城、臺灣縣署、清領聚落等文化遺跡,串聯整合提出整體場域博物館的可行性,作為接續宏觀計畫之提出,以勾勒下一個400年豐富歷史涵構之願景。
110-10-08。先完善周邊設施,逐步打造臺灣最富歷史堆疊之赤崁基地
目前進行中的「赤崁文化園區」,整體計畫除國定古蹟赤崁樓及其周邊歷史文化相關設施外,另有成功國小新建校舍、禮堂兼多功能活動中心、旅服中心、下沉博物館及約200台容量之地下停車場。惟因工程開工後,在原已避開的「臺灣縣署」遺構範圍外的臨民族路側,還發見大量豐富之清領以降民居聚落遺構以及各年代文化層古物,甚至包括原古地圖標示、現今早已佚失的「范進士街」街道紋理,使得過去先民生活樣態躍然其上。
本次工程過程中受影響的範圍,主要係下沉博物館設計部分。由於基地更添歷史證據,在民居遺構出土、古蹟委員會對其價值有所指認後,原有設計方案已與具文資身分的程序及做法有所抵觸;下沉博物館規劃,不再是原工序及原14億經費內所能容納。
在文資價值提升、現有經費受限條件下,文化局決定以「國小校舍建設優先、地下停車效益與歷史遺構保存最大化」為原則,在歷史考古與古蹟兩專業委員會共同指導下,已完成「遺構分級、階段保存」之明確範圍,先行處理目前工程開發進程,再逐步打造赤崁為富含歷史文化之基地。
文化局指出,赤崁基地是臺灣少數同時兼具有荷治、清領、日治各時期遺構共存堆疊之場域,並存有普羅民遮城與臺灣縣署兩大官署遺跡,豐富情形全國絕無僅有,再輔以民族路側民居日常生活遺構樣態紋理,本基地之稀少性與豐富度更可顯現。
為了能將新發見歷史遺構結合博物館,以國家級資源升級園區規劃,市府目前已先行爭取文化部411萬元辦理「普羅民遮城與周遭遺構調查發見計畫」,期望能進行試掘調查,明確定位縣署歷史脈絡與位置,配合本次首度發見之清領民居紋理,能更清楚提供下一階段博物館擘劃方向,也從而減少過去面臨的設計與施工變數,加深本園區博物館之縱深,不再僅侷限於民族路一隅,成為更永續、更具規模的特色博物館。
文化局指出,赤崁基地是臺灣少數同時兼具有荷治、清領、日治各時期遺構共存堆疊之場域,並存有普羅民遮城與臺灣縣署兩大官署遺跡,豐富情形全國絕無僅有,再輔以民族路側民居日常生活遺構樣態紋理,本基地之稀少性與豐富度更可顯現。
為了能將新發見歷史遺構結合博物館,以國家級資源升級園區規劃,市府目前已先行爭取文化部411萬元辦理「普羅民遮城與周遭遺構調查發見計畫」,期望能進行試掘調查,明確定位縣署歷史脈絡與位置,配合本次首度發見之清領民居紋理,能更清楚提供下一階段博物館擘劃方向,也從而減少過去面臨的設計與施工變數,加深本園區博物館之縱深,不再僅侷限於民族路一隅,成為更永續、更具規模的特色博物館。
後退是為向前,文化局期望在兼顧校舍及停車場已近完工的開發效益下,將博物館規劃和已完工部分脫鉤,未來能對國家級園區及博物館整體,做更完整、能見度更高的願景規劃。
一、謹慎面對出土遺構、積極規劃學校工程:市府基於行政一體,雖有校園改造及附帶停車場等建設,惟由文化局主政推動本案,最有助本區域既有古蹟保存及潛在文化資產之維護。目前工程之所以暫停工,即為謹慎因應原赤崁樓停車場所出土之遺構,未來市府將視文化資產審議結果,再予調整新建工程之內容,因此不僅無持續工程破壞遺構之情事,停工反突顯市府於每個工程階段皆審慎因應。此外,為使成功國小學童回原址上課期程不致影響過大,在原校舍範圍之遺構文物已清整完畢並經委員會同意下,工程已採分期規劃;換言之,在相關變更設計程序及備料程序完備後,預計9月即辦理學校部分之復工作業,其餘部分再待文化資產審議結果予以調整。
二、所稱「歷史場景調查及虛擬模型建置計畫」係面狀調查、提供跨時期模擬成果俾供後續展示及加值利用:議員關心的「赤崁文化園區相關歷史場景調查考證及虛擬模型建置」調查研究計畫係獲文化部補助「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一部,由本局委託成功大學、侯林規劃設計及美國博物館展示規劃公司之聯合團隊執行。本案除赤崁樓外,更包含延伸至民權路等當初荷人治理之範圍;未來計畫完成後,將有助於荷蘭時期治理環境之變遷與影響至今之歷史調查,所模擬的成果,更將有助升級後之赤崁文化園區豐富展示內容,並提供影視利用或其他加值之可能。市府兼顧出土遺構文物及數位化教育推廣,與議員指稱「不重視現場遺構、另又以虛擬成果來替代」之說有極大差距。
三、公開透明歡迎各界意見參與,讓歷史文化與當代建設共存共榮:黃市長素來要求公開透明參與之施政價值,歷史文化財是本市「祖產」,更不可能以單一工程建設,去替換原有的文化資產,議員稱「文化劊子手」,不僅是錯誤的嚴厲指控,更忽視了所有投入文化建設及文資保存專業人士的努力。誠如大會中相關局處首長所提,當代建設如何與既有文化資產共存共榮,除為各界目標、更早已是諸多先進國家於文資建物上施以創新工法的基本要件。過去相關各項規劃過程,本府文化局均謹守合法、合理的程序與市民意見參與,未來也將持續秉持黃市長之施政理念,辦理赤崁文化園區升級改造之各項建設。
一、超前佈署,慎重處理「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案:本案發現之遺構,係「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案」於107年11月動工時,由本府所設立之臺南市考古中心進行施工監看,並於108年1月起於工程施工監看過程中,陸續發現疑似遺構與現象。後續即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33 條與第57條規定,就發現範圍予以停工,並邀集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會勘與研商會議後決議進行全面揭開。從前期發見、乃至近期會勘,皆由本府相關單位本權責依法主動處理。
二、「全面揭開」調查清整,工程切割兼顧文資保存與學童受教權:現階段發現之遺構與工程關係,經全面揭開後,於本(109)年5月13日安排委員現勘,作成決議如下:
(一)原「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一、二期工程計畫中,涉及成功國小校舍與部分地下停車場,同意依目前之變更設計方案施工。
(二)有關赤崁樓原停車場部分,應針對本區域遺構內涵進行整體論述,評估其文化資產價值,並套疊確認目前工程可能影響之範圍,評估其保存方式後,提送本市文化資產審議會進行討論與決議。
三、歷史再現,審慎評估赤崁樓周邊遺構之保存方式:歷史遺構保存方式眾多,目前原赤崁樓停車場發現之遺構經發掘單位臺南市考古中心及審議委員初步判讀,足以見證「臺南常民文化」以及「赤崁樓周邊地景變遷」,未來保存形式將由文化資產審議會審慎評估,朝「常民歷史再現」的方式,讓赤崁樓這塊臺南府城的文化資產密集區中,關乎過去臺南先民生活的履跡,可以被忠實展現。
109-06-19。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升級 與文化資產共存共榮
一、謹慎面對出土遺構、積極規劃學校工程:市府基於行政一體,雖有校園改造及附帶停車場等建設,惟由文化局主政推動本案,最有助本區域既有古蹟保存及潛在文化資產之維護。目前工程之所以暫停工,即為謹慎因應原赤崁樓停車場所出土之遺構,未來市府將視文化資產審議結果,再予調整新建工程之內容,因此不僅無持續工程破壞遺構之情事,停工反突顯市府於每個工程階段皆審慎因應。此外,為使成功國小學童回原址上課期程不致影響過大,在原校舍範圍之遺構文物已清整完畢並經委員會同意下,工程已採分期規劃;換言之,在相關變更設計程序及備料程序完備後,預計9月即辦理學校部分之復工作業,其餘部分再待文化資產審議結果予以調整。
二、所稱「歷史場景調查及虛擬模型建置計畫」係面狀調查、提供跨時期模擬成果俾供後續展示及加值利用:議員關心的「赤崁文化園區相關歷史場景調查考證及虛擬模型建置」調查研究計畫係獲文化部補助「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一部,由本局委託成功大學、侯林規劃設計及美國博物館展示規劃公司之聯合團隊執行。本案除赤崁樓外,更包含延伸至民權路等當初荷人治理之範圍;未來計畫完成後,將有助於荷蘭時期治理環境之變遷與影響至今之歷史調查,所模擬的成果,更將有助升級後之赤崁文化園區豐富展示內容,並提供影視利用或其他加值之可能。市府兼顧出土遺構文物及數位化教育推廣,與議員指稱「不重視現場遺構、另又以虛擬成果來替代」之說有極大差距。
三、公開透明歡迎各界意見參與,讓歷史文化與當代建設共存共榮:黃市長素來要求公開透明參與之施政價值,歷史文化財是本市「祖產」,更不可能以單一工程建設,去替換原有的文化資產,議員稱「文化劊子手」,不僅是錯誤的嚴厲指控,更忽視了所有投入文化建設及文資保存專業人士的努力。誠如大會中相關局處首長所提,當代建設如何與既有文化資產共存共榮,除為各界目標、更早已是諸多先進國家於文資建物上施以創新工法的基本要件。過去相關各項規劃過程,本府文化局均謹守合法、合理的程序與市民意見參與,未來也將持續秉持黃市長之施政理念,辦理赤崁文化園區升級改造之各項建設。
109-06-02。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遺構後續處理措施說明
一、超前佈署,慎重處理「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案:本案發現之遺構,係「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案」於107年11月動工時,由本府所設立之臺南市考古中心進行施工監看,並於108年1月起於工程施工監看過程中,陸續發現疑似遺構與現象。後續即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33 條與第57條規定,就發現範圍予以停工,並邀集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會勘與研商會議後決議進行全面揭開。從前期發見、乃至近期會勘,皆由本府相關單位本權責依法主動處理。
二、「全面揭開」調查清整,工程切割兼顧文資保存與學童受教權:現階段發現之遺構與工程關係,經全面揭開後,於本(109)年5月13日安排委員現勘,作成決議如下:
(一)原「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一、二期工程計畫中,涉及成功國小校舍與部分地下停車場,同意依目前之變更設計方案施工。
(二)有關赤崁樓原停車場部分,應針對本區域遺構內涵進行整體論述,評估其文化資產價值,並套疊確認目前工程可能影響之範圍,評估其保存方式後,提送本市文化資產審議會進行討論與決議。
三、歷史再現,審慎評估赤崁樓周邊遺構之保存方式:歷史遺構保存方式眾多,目前原赤崁樓停車場發現之遺構經發掘單位臺南市考古中心及審議委員初步判讀,足以見證「臺南常民文化」以及「赤崁樓周邊地景變遷」,未來保存形式將由文化資產審議會審慎評估,朝「常民歷史再現」的方式,讓赤崁樓這塊臺南府城的文化資產密集區中,關乎過去臺南先民生活的履跡,可以被忠實展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