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臺北市】臺北學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史論網>考現

LOCALCULTURETW臺北學


第十一屆臺北學研討會暨推廣活動      https://www.11thtaipeicity.com.tw/

「臺北學」研討會為臺北市立文獻館每兩年舉辦一次的系列活動,通過探討與臺北相關的各種議題,挖掘這座城市的豐富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今(2024)年適逢臺北建城 140 年,歷經蛻變,今日的臺北城,經由圖像、書寫、影音傳播,在每個人心中轉化成不一樣的聲音、味道、形象,已成為一個充滿多樣性與包容性的現代化城市。

在臺北建城140週年之際,「第十一屆臺北學研討會暨推廣活動」特以「凝聚魅力 譜寫新記憶」為主題,不僅回首過去臺北的精采,也展望臺北新未來;以「城市萬花筒」概念作為主視覺,展現臺北繽紛魅力。透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呈現臺北的多樣面貌,展示臺北在不同人心中的聲音、味道與形象。

「第十一屆臺北學研討會暨推廣活動」將包括3場推廣活動、2場專題演講、7場臺北城市觀察發表及1場綜合論壇,深入淺出地呈現臺北的多元文化與城市精神。


【臺北市立文獻館】臺北學臺北學簡介

考現臺北:臺北考現【粉絲專頁】





【國家圖書館】臺北學研究主題資料庫> http://taipeidoc.ncl.edu.tw/tmtaipei/index.jsp

本資料庫收錄臺北市、臺北縣各鄉鎮相關圖書文獻資源,主題包括:台北歷史、宗教信仰、地方人物、文化、古蹟、建築、地方產業、景點、地形、地質等主題內容;資料類型包括:圖書、期刊、博碩士論文、視聽資料、地圖等。民眾可透過瀏覽方式點閱所需資訊,並可利用題名、著者、關鍵詞等查詢臺北市、臺北縣各鄉鎮之相關資訊資源,期成為研究臺北地方之人、事、時、地、物之重要資料庫。(2008


臺北學簡介

民國93年(2004)臺北建城120週年,94年文化局舉辦第1屆臺北學研討會「重訪台北 隱喻想像與賦形蛻變」,從歷史、思潮、地景、產業、文學、音樂、戲劇、電影等14個面向綜論臺北,第2屆起由本館辦臺北學活動。

第一屆臺北學:
以「重訪臺北:隱喻想像與賦形蛻變」為題舉辦學術研討會,從歷史、思潮、地景、產業、文學、音樂、戲劇、電影等14個面向綜論臺北,邀請12位國內各領域著名專家學者發表14篇論文。

第二屆臺北學:
以「航向世界的臺北: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為題,以「貿易與航運」、「產業與生活」、「移民與多元社會」、「海洋與文化風格」、「移民與宗教信仰」五大面向切入,邀請18位國內各領域著名專家學者發表16篇論文。

第三屆臺北學:
配合整治淡水河及復育周邊生態景觀,以「淡水河」與「水」為主題舉辦5場專題演講,邀請5位相關專家學者主講;另舉辦「淡水河親子采風活動」,以互動性、趣味性活動,帶領民眾找回舊時水岸記憶與感動。

第四屆臺北學:
以「創意城市」為題,舉辦系列活動包括「創意say臺北」,邀請12位不同領域的創意菁英進行6場專題對談;「創意in臺北」藉由舉辦網路推薦臺北近代與當代創意人士;「創意find臺北」於剝皮寮街區以臺北時光機、演化臺北競賽等創意活動。

第五屆臺北學:
延續臺北舉辦「世界設計大會」熱潮與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政策,以「設計城市」為主題概念,邀請10位設計領域專家學者對談;另舉辦「臺北史蹟及設計工作坊」,讓業界設計師參與工作坊,以學習、應用臺北古蹟與歷史文化元素,進而開發創意商品,包含6場室內課程及5場戶外導覽,約計99位設計師參與活動。

第六屆臺北學:
紀念臺北建城130週年,以「記憶與地景:臺北城市變遷的多重詮釋記憶與景觀」(Memory and Landscape:Multi-interpretation of Taipei in Translation)」為主題,邀請30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論文發表與評論。

第七屆臺北學:
以「跨域美學對話錄:從理性思辯開展的臺北城市公民美學行動」為主題,舉辦2場專題演講、5場次共10篇論文發表,以臺北城市美學公民行動之概念,結合大學師生與社區公民團體力量走進巷弄和社區,推動多元聲音的發生。首次邀請「雅思公民」於綜合座談會與學者對談。並於學術研討會前舉辦各系列講座及活動:

(一) 「眾聲喧嘩」─系列講座及活動溫羅汀講座:溫羅汀的內涵之美。
北投場講座:由北投環境園區看新北投車站位址的文化資產。
南海藝廊與牯嶺街創意市集講座:臺灣美街倡議-眾聲喧嘩後的寧靜革命;牯嶺街創意市集。
(二) 社區環境劇場:以西門捷運站1號出口及西本願寺廣場為據點,擴至以中華路、成都路、西寧南路、長沙街所涵蓋街廓內之區域為範圍,進行環保街道家具的設計施作,並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佈置街頭巷弄環境劇場。

(三)「目不暇給」─臺北城市之美影像競賽,參賽者以5分鐘短片,透過創意,捕捉臺北萬種風情,得獎作品並於學術研討會播放及頒獎。


第八屆臺北學活動成果及論文集

城市考現學(Modernology),一個新穎而兼具城市偵探遊與人類學理與訓練的城市新解。文獻館在本屆臺北學嘗試引入源自日本的「城市考現學」(Modernology),將考古學的方法應用於當代社會中,成為理解都市物質文明與歷史文化的一種方式。

「考現」做為現實情境下的考古,是以考古的精神考察當代現象,以參與者為「主體」,去觀察、紀錄和推演潮流衍變與脈絡,進行更為自發、直覺、富趣味性的臺北城市漫遊。文獻館首度邀請日籍學者藤原惠洋教授來臺演講「城市做為一種漫遊的方式」做為起跑第一棒,同時開展 8 場精彩的考現活動:「風月寶斗里」、「失落的臺北渡口:三腳渡」、「臺北有個糖廍里:首都鐵道產業遺產群落」、「做成一個家:文昌街家具街」、「中山北路小菲律賓」、「製造浪漫:婚紗街」、「西門町 cosplay 戲劇服裝街」、「凹凸之間感受文字的個性與溫度:日星鑄字行」8 場考現活動、成果發表會及研討會,邀請大家進入臺北的前世今生。研討會後並出版論文集,收錄了 10 篇論文,典藏紀錄研討會精彩難得的論述內容。


第九屆臺北學活動成果及論文集

  第九屆「臺北學」適逢臺北設市百年,以「宏觀與微觀下的臺北百年發展」為主題,辦理文化沙龍,並於12月5日、6日連續2日辦理學術研討會,發表多篇臺北學的精彩論述,帶領參與者體察臺北百年來的人文風貌與特色。

  臺北市立文獻館表示,今年臺北學系列活動於10月底開跑,已舉辦5場涵蓋與臺北之食、衣、住、行、樂相關之「文化沙龍講座」,透過講座內容及現場體驗活動,以有趣、豐富的方式了解臺北精采的文化故事。

  12月5日「宏觀與微觀下的臺北百年發展」學術研討會首日邀請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崇熙館長,進行「臺北市文化結構的百年日考察」專題演講。此外,也邀請專家、學者發表臺北學相關學術論文,包括〈臺北百年時空發展與變遷〉、〈何來的日本風?—技藝女學校到糧食局倉庫的臺北建築風格考察〉、〈臺北市天母白屋保存再利用的社會參與〉、〈廣義圓山地區文資地景之發展初探〉、〈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經驗之歷時性研究: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等精彩論述;研討會次日,發表〈日治時期臺北城西文化地景之變遷〉、〈日治中期近代教育與城市休閒生活—以中等以下學校師生社群與規訓活動為中心〉、〈跨疆界、孵社群、串場域:友善治理下的都市新公共設施浮現〉、〈日治時期的公共休閒建設與臺北〉、〈從北一女中教育看女性教育的百年轉變〉等,共計10篇論文,對臺北百年來的發展歷史進行回顧與前瞻。最後的「綜合座談會」邀請民眾進行心得交流,以互動、對談的方式,激盪出對於臺北過去與未來更多的想像與展望。


第十屆臺北學活動成果及論文集

第十屆的臺北學以「城市共筆」為主題,透過不同年代、不同領域的共筆者,探索當代臺北的多變與內涵。時代變遷,移工與新住民帶來了多樣的文化碰撞,也成為城市新一代的共筆者。9月24日臺北學首先以「移工與《八尺門的辯護人》」新書分享座談,探討移工面臨的生活與文化處境,並穿梭導覽萬華巷弄,一窺新住民商家充滿活力的在地日常。10月22日「超越世代的新住民對話」,聚焦不同時期的新住民,怎樣在法律、勞動等生活條件的改變下,逐步融入這座城市。11月19日「音樂與文學共筆工作坊」則在文字工作者黃威融的生動解說下,帶領聽眾進入各年代金曲的共同回憶、身歷其境臺北的流轉變化。在參與者寫下的祈福繪馬中,亦能讀到市民朋友的期許:「在瞭解了臺北的過去之後,期望我們能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產生更深的連結與認識。」

12月3日、4日的臺北學學術研討會,首日由臺灣傳統建築的解碼人李乾朗教授,講座「臺北百年建築流變」,帶領大家渡過時間長河,透過空間形式,看見不同族群的生活與價值觀。而後進行「影像藝術看臺北」、「歷史中的臺北聲響」、「臺北的戰爭記憶」、「在地人的私臺北」、「移民生活在臺北」等5大子題11篇論文的發表。有藝術文學面的探討、在地人文的觀察反思,也有異文化的磨合初探。最後以「記憶、書寫與遺忘:跨域城市共筆記述」綜合論壇的多元發聲,映照出不同領域、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們共筆寫下的城市發展歷程。本次學術研討會後續並將集結出版論文集,為第十屆臺北學的豐碩成果,留下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