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專案質詢【立法院】蔡壁如委員: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期程(109年3月)




立法院第10屆第1會期專案質詢
案號:241
來函日期:109318
發文日期:109326
發文字號:院臺專字第1090085539
辦理機關:文化部
別:文化及觀光、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


案由

本院蔡委員壁如,有鑑於文化部「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第一階段計畫時程已結束,歷年預算執行率高達八、九成以上。為何至今仍有許多古蹟尚未修復完畢,甚至有些修復工程尚在規劃設計、招標階段?顯見計畫執行成效與預算執行率並不相當。國家鐵道博物館能否於116年如期正式對外開放,行政院應提出明確分期分區計畫,盼中央政府能將國家有限資源做最妥善的配置,發揮最大效益,謹守財政紀律,以利保存臺灣各類鐵道珍貴之文化資產,特向行政院提出質詢。

說明

一、文化部於民國104416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公告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擬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成立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成立該園區之目的,為保存臺灣各類鐵道珍貴之文化資產,奠基臺灣鐵道文化及維修技術研究,推廣鐵道文化體驗教育。

二、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期程共十年,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計畫為106年至108年,第二階段計畫為109年至115年,預計在116年正式對外營運。截至目前,第一階段計畫已經結束,根據鐵道博物館提供資料顯示,第一階段計畫,總共編列了26567萬元經費,且三年來的預算執行率都相當高,分別為99.62%91.18%84.51%

三、計畫實施迄今已三年過去,且第一階段計畫結束,為何仍有許多古蹟尚未修復完畢,甚至有些修復工程都還停留在規劃設計、招標的階段?顯見計畫執行成效與預算執行率不成正比,國家鐵道博物館能否於116年如期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執行進度著實令人堪憂。

四、行政院應提出明確分期分區計畫,清楚交代該計畫整體規劃與目前實際執行進度,盼中央政府能將國家有限的資源做最妥善的配置,發揮最大效益,謹守財政紀律,以利保存臺灣各類鐵道珍貴之文化資產,才能有效落實國家鐵道博物館之活化再利用,並增進其價值,推廣鐵道文化。


答復內容

蔡委員就「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執行成效與預算執行率之疑義所提質詢,經交據文化部查復如下:
文化部「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推動執行係以「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的模式進行,第一階段(106年至108年)主要為籌備執行工作,計畫推動以來,已依進度分年執行整體園區之調查與規劃、修復作業、展示空間建置作業、業務推廣計畫等相關事項。

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辦理

因臺北機廠全區皆為國定古蹟範圍,本案106年開始執行,便依循《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積極展開臺北機廠相關史料、現況考證進行詳盡之彙整與調研,進行原有工法調查、施工方法研究、修復方式研擬、初步修復概算預估及針對廠區內建築提出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及再利用原則之提案,以作為古蹟範圍內各棟國定古蹟建築群進入古蹟修復、再利用之依據。本階段除進行園區內之基本調查研究、土地的取得及古蹟修復規劃設計外,相關營運規劃也在108815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具體進行博物館研究典藏及展示推廣工作,持續展開各種博物館園區軟、硬體上的修復與整備工作,冀望藉此積累博物館的核心特色及能量。

二、執行進度說明

回顧本階段三年來預算執行率分別為99.62%91.18%84.51%,已累積古蹟範圍內相關土地、建築物、軌道系統等初步調查研究成果,初步規劃預計於113年起,先以「員工澡堂」、「總辦公室」、「柴電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及「大禮堂」等指標性建築、工廠做為園區第一期開放範圍。在古蹟專業指導下,第一期開放範圍的「員工澡堂」及「總辦公室」修復案,已於1086月開工,預定109年底呈報完工;「鍛冶工場」已在109217日開工,「柴電工場」312日開工。「原動室」及「大禮堂」已完成規劃設計,目前進入工程發包之上網公告,預計於今年3月底開工修繕。

有別於新建工程,文化資產修復作業確屬一項高度專業的工作,尤以本案計畫範圍更有多座1935年啟用的指標性工業廠房及軌道系統的運用。106年至108年第一階段所進行之相關計畫,是為了呼應民眾關注本案之期許,延續保有古蹟建物及周邊附屬設施的文化資產脈絡,除了現況調查測繪、結構損壞狀況鑑定、原有工法調查、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相關法規檢討外,還須與相關領域專家完成諮詢、審查,終得進入規劃設計階段。由第一階段執行工作所累積的經驗,透過持續性的進度控管機制及整體計畫執行措施,對於目前施工中,或即將進入發包施工的工程進度督導,預計可依照規劃,先行於113年達成第一期開放範圍的工作目標,另計劃於116年前完成「客車工場」及「組立工場」等有關工區建築群修復工程,全區對外開放,讓這臺北最後僅存的最大片工業遺址,得以完整的呈現過往整體廠區之歷史景觀,並藉由博物館園區的營運,依照不同客源的需求,滿足文化、教育、研究、休憩及古蹟再利用等多元目標,為城市及國家形象帶來更重大的正面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