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研討會>
https://www.lib.ncu.edu.tw/tyc/
2018.10.16。文/校園記者張尹維
「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研討會」開幕式貴賓,左起桃園市文化局長莊秀美、桃園副市長王明德、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和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力庸。李亭頤攝
桃園擁有特殊的自然地理,傲人的經濟建設與多元的人文社會特質,近年來桃園學研究風氣鼎盛,知識體系之建構時機已經成熟,「桃園學」由此而生。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中央大學圖書館執行的「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研討會」10月12日於中央大學隆重開幕,廣邀社會各界大眾互相切磋,以期建立一套關於桃園在地的學術理論。
開幕式邀請文化部「人間國寶」授證的泰雅族耆老林明福先生表演口簧琴與泰雅族吟唱---「泰雅女人」及桃園市復興區三民國小學生合唱曲目「太陽的聚會」及「勇士舞」。林明福先生雖然已經九十歲高齡,表演仍然十分活力與熱情,傳神的表情配合蒼勁的嗓音,讓人印象深刻。三民國小學生的合唱音色純淨,跌宕起伏的旋律述說著聚會與狩獵的歷程。兩組表演象徵著泰雅文化的傳承,為此次研討會的一大亮點。研討會也請到各年齡層的學者,期望藉由這樣的一個活動進行傳承與激盪。
「以前我們學了很多歷史與文化,但對自己所在的地方卻不甚了解。近來,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非常鼓勵認識在地,所以有了桃園學這個學門的出現,可幫助我們探討過去,展望未來。」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開場時這樣說道。近期中大圖書館開設「閱讀泰雅」、「記錄泰雅」微課程,亦有泰雅族學生有感於自己對泰雅文化的不熟悉,而積極地認識及推廣泰雅文化。
長期投身於「臺灣學」研究的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教授解釋,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區域差距卻非常大,因此在研究上有空間的獨特性,繼而形成區域的研究,這些作為整體研究基礎的就叫地方學。藉由地方學的研究,除了能夠了解當地的文史資料,亦能凝聚在地人對於在地的認同感。
「桃園學」如今穩定地發展與成長,桃園副市長王明德期許未來桃園學能夠跨領域的發展,將研究範圍跨足到經濟產業發展與社會現象等議題,也鼓勵年輕學子在學習科技之餘多接觸人文。
中央大學做為桃園地區大專院校,身負地方文化挖掘與探索的責任,圖書館舉辦桃園學研討會,目的在發揮圖書館的匯集、傳播知識與社群交流功能。大會定題為「經緯桃園」,除了掌握研究現況,也希望定位、前瞻桃園。閉幕時,大家相互共勉,未來將繼續發揮更大的群體力量為桃園學而努力。
開幕式請來了文化部「人間國寶」授證的泰雅族耆老林明福先生表演口簧琴、古調吟唱及復興區三民國小學生合唱曲目「太陽的聚會」、「勇士舞」。鄭均輝攝
一連兩天的「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研討會」,吸引許多文史工作者和地方鄉親參與。李亭頤攝
2016-06-03。文/朱韻璇
桃園學研究興起,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合作,編纂發行《桃園文獻》,今年3月創刊號問世。左起:國立中央大學副校長李光華、桃市府文化局局長莊秀美、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文學院院長楊祖漢、歷史所所長李力庸。朱韻璇攝
台灣六大直轄市之一的桃園市,人口組成多元,包含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新住民族群,加上境內特殊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造就特有的經濟建設與多元人文社會環境。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執行,今(3)日辦理「天光雲影:桃園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分享桃園區域學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呈現今年發行的《桃園文獻》創刊號。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大學肩負社會實踐的使命,中央大學擁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實力和專長學者教授,人才濟濟,相當樂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大歷史所的合作連結,為桃園的發展歷史留下紀錄,彼此成就雙贏。
相較於鄰近城市的台北學、新竹學、宜蘭學等等,桃園區域史的研究和整理雖然起步較晚,但擁有相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與研究主題等待開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多年深耕桃園歷史研究,自去年年底與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合作,啟動「《桃園文獻》編纂計畫」,由歷史所所長李力庸主持,吳學明教授、鄭政誠教授共同參與。
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李力庸說明,研討會名稱「天光雲影」取自朱熹的詩句,以此譬喻桃園學研究興起,各界的交流切磋,如活水源頭灌注,眾人的智慧與力量互為映照輝煌。
藉由辦理研討會,邀請地方人士及耆老與會交流,讓區域歷史能更精準地記載與流傳,同時也為9月即將發行的第二期《桃園文獻》做準備,充實期刊主題內容以及建立編寫桃園史書的基礎。
她指出,桃園學研討會聚焦於在地社會的觀察,但也可投射到整個台灣,了解桃園與其他地方的共通及差異性。未來可進一步對台灣當前及所在區域的重要社會議題與困境,提供借鏡參考。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莊秀美說,來到桃園,大家會問有何好吃好玩?然而追本溯源「桃園的DNA是什麼?」桃園擁有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經濟建設及工業開發影響了各層面的發展和新議題的產生,而桃園也因「中壢事件」在締造台灣民主進程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她表示,桃園學的研究不只是歷史溯源和系統性的紀錄,身為國門之都,也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市民平均年齡37歲),桃園的未來走向相當重要。建構桃園學,可為城市發展指引一條脈絡清晰的道路。
《桃園文獻》今年3月創刊發行,以「開發與經濟」為主題,第二期將探討經濟開發後的「社會與生活」。為籌備第二期內容,研討會包括演講和論文發表,分別針對桃園學的建構、族群分布、教育、中壢事件,從電話、體育、桃園客運看社會階層與城市生活等。創刊號的受訪耆老:前桃園縣政府民政局副局長傅標榮、游銀安、桃園農田水利會資深工程師陳文卿等人也到場分享。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央大學歷史所舉辦桃園學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及地方人士彼此交流,為地方記載發展,爬梳歷史脈絡。朱韻璇攝
桃園學研討會將作為《桃園文獻》第二期籌備基礎,探討經濟開發後的「社會與生活」。朱韻璇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