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新竹市東大路四段住宅大樓新建工程損鄰案

 

東大路工地下陷監測數據趨穩 安全無虞前提下住戶今可返家

針對10月30日新竹市東大路民間工地於地下室施工期間造成基地旁道路地層下陷一事,新竹市政府今(3)日召開本案第四次工作報告。都發處表示,經連續3天高密度、全天候自動監測結果顯示,東大路四段巷弄鄰近工地一側地層已大致穩定,除少數區域仍屬警戒範圍外,其餘住戶可安全返家。

東大路工地地層下陷監測數據趨穩 市府嚴密追蹤、即時的監控

針對10月30日新竹市東大路民間工地於地下室施工期間造成基地旁道路地層下陷一事,新竹市政府持續密切監測相關狀況。都發處表示,為提升監測精準度與即時性,建商已於今(2)日凌晨12時20分完成共10處自動傾斜監測儀的安裝與啟用,採每5分鐘讀取一次數據的高頻率方式,進行全天候自動監測,以取代原先的人工監測作業。根據監測廠商提供的最新數據報告,昨(1)日上午至今,各監測點位整體數值已大致呈現穩定狀態。

東大路地層下陷事件 邱臣遠代理市長再赴前進指揮所指示加強戒備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1714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31 18:07:57)  新竹市東大路四段一處地上15層地下3層的住宅大樓新建工程,昨(30)日因施工造成鄰房地面受損,經緊急灌漿處理,目前已初步穩定。代理市長邱臣遠繼昨日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了解狀況並下達具體指示後,今(31)日於新竹市議會施政報告結束後,即刻至現場前進指揮所,了解施工廠商及各局處處置進度。他指示相關單位擴大監測範圍並提出監測報告,同時要求廠商對已受損鄰房要善盡責任,並請各局處緊密配合,讓事件儘快圓滿落幕。

新竹市政府表示,考量周邊環境與受損狀況仍需持續監控,邱代理市長責成消防局持續與市府各局處人員進駐現場前進指揮所,執行全天候的監控與安全警戒勤務。確保在都發處進行專業技師結構評估及工地提出改善計畫期間,現場能維持安全。

邱代理市長指出,目前21戶災民已進行安置,並請社會處進行需求盤點,針對施工單位已在第一時間指示立即停工,並啟動調查程序,以釐清事故原因,要求相關單位務必從嚴從速處理。市府請廠商針對現場的檢測要拉大範圍,並以透地雷達偵測地質狀況,同時社團法人新竹市建築師公會已進駐5人,進行緊急應變會勘鄰損狀況。

邱代理市長說明,消防局的同仁們將持續協助拉設的警戒線封鎖區域進行管制與留守,嚴格執行安全控管,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同時,前進指揮所於現場提供民眾資訊匯整與協調的工作,即時與都發處、社會處、民政處等單位保持聯繫,確保受影響的21戶住戶(其中2戶為空戶),25位已安置於旅館的民眾,能隨時獲得最新的狀況更新、返家規劃資訊。

都發處表示,目前導致地層下陷的原因,初步判斷是地下水位較高,且屬砂質地層並受海水潮汐影響,造成施工不確定因素較多。針對工地臨東大路四段巷弄側部分,目前已請建築師公會針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部分進行初步檢測,沈陷狀況已針對附近巷弄做透地雷達檢視,視檢視結果再評估判斷。未來市府也會請廠商針對受損的建物賠償,負起應有的責任。

今日市府都發處、民政處、工務處、產發處、社會處、北區區公所、警察局、消防局及城銷處等各單位至現場,後續將依需求駐點前進指揮所,以應變各情況。此外,市議員李國璋、陳慶齡、張祖琰、蕭志潔、黃美慧及吳旭豐皆到場關切。

邱代理市長再赴前進指揮所聽取各單位工作報告。

指揮官邱代理市長要求相關單位務必從嚴從速處理。



竹市府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前進指揮所。


東大路工地施工致地層下陷 竹市府啟動應變機制緊急安置住戶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1702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31 10:45:06)  新竹市北區東大路四段113巷某民間工地在進行地下室施工期間,造成基地旁道路出現地層下陷,鄰近地區地面亦受損,並引發民眾對周邊房屋結構安全的疑慮。新竹市政府於30日下午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應變機制。代理市長邱臣遠隨即與都發處長蘇文彬及消防局長李世恭、社會處長黃佳婷及民政處長施淑婷前往現場了解狀況,關切住戶安全與後續處置。

邱代理市長表示,市府對竹市各項公共安全高度重視,尤其建築施工必須依照標準程序進行,以確保工程安全與品質。針對此次因工地施工引發的公共安全疑慮,經專業技師評估後,市府已指示立即停工,並啟動調查程序,以釐清事故原因。市府會以市民安全為最高原則,在結構技師完成評估後,儘速公布結果,並依結果安排民眾返家或持續安置。

消防局表示,事件發生後,現場第一時間即通知消防局、警察局、社會處及民政處成立災害應變小組,前往勘查並進行協調應變。初步回報顯示,該區共有21戶,其中2戶為空戶,共19戶、33位住戶受影響。

經現場評估需進行撤離,其中27人需接受安置,由社會處安排入住兩家合作旅館,確保民眾能獲得安全且舒適的臨時住所。另都發處亦會同警察單位拉設警戒線封鎖現場,並設置管制站留守,協助製作災戶清冊及掌握人員動態。

都發處指出,稍早都發處建管科、建築師及技師公會聯合會勘後,對距離工地開發側深度兩倍範圍內的建築物(近東大路四段109、111、113、115、117巷共計5條巷弄),應列為警戒範圍。

都發處說明,本件建築工地之施工情形,已安排31日請建築師公會就災後鄰房建築物逕行評估,現場已指示工地停工,接下來將提出改善及應對計畫,報經主管機關會勘後,再予復工,以確保公共安全。

代理市長邱臣遠前往東大路四段下陷視察狀況

代理市長邱臣遠前往東大路四段下陷視察狀況

代理市長邱臣遠前往東大路四段下陷視察狀況

現場受影響建物

現場受影響建物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臺北市】歷史建築原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倉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原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倉庫 - 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臺北專賣局後站倉庫

114年10月27日公告修正其名稱為「原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倉庫」暨修正種類、位置或地址、歷史建築及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其地號、登錄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114-116年)


老宅延壽說明會 年底雙北率先登場 多元宣傳及鼓勵民眾踴躍申請 優化民眾居家安全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4&sms=9009&s=333004

內政部今(30)日部務會報安排國土管理署報告「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規劃情形」。部長劉世芳表示,本計畫將就人口稠密及老宅分布較多的雙北地區率先展開巡迴說明會及宣導,第一波優先針對臺北市、新北市,辦理12場說明會,並視雙北說明會辦理情形擴展至4都及老屋較多的縣市,如新竹縣市、基隆市、彰化縣等。

今(114)年底前將成立「中央顧問團」,以「簡化行政程序、導入專業輔導」原則,處理國內老舊住宅安全,解決人屋雙老社會的居住需求。

劉世芳說,總統已於114年10月23日公布「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其中編列50億元特別預算辦理老宅延壽,將在3年內協助約500棟屋齡30年以上4至6樓集合住宅,以及6樓以下透天住宅的高齡建物進行修繕或增設無障礙友善設施,優化整體居住機能,相關申請程序、條件預計在行政院核定後公布,並預計於區民活動中心、宮廟、區公所等地點舉辦說明會。

內政部表示,老宅延壽的補助項目將涵蓋建物的公共區域管線更新、立面修繕(含磁磚)、屋頂防水、新增昇降設備及無障礙設施;此外,還有室內的扶手更新、高低差改善、地面防滑及防墜設施等修繕項目。老宅延壽計畫將可處理外牆磁磚脫落問題,並有效強化或恢復老宅設施、設備既有機能。為讓更多民眾瞭解及參與說明會,將結合民政系統管道進行宣導,內政部也將持續深化跨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專業力量合作推動。

內政部最後表示,目前已同步啟動危老條例修法作業,增訂「老宅延壽修繕機制」及檢討相關獎助措施。此外,在公辦都更與民辦都更之後,也將研議擴大推動自主更新,增進民眾參與,透過「修繕」與「重建」雙軌機制,共同改善國內老舊住宅問題。




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114-116年)

「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儘速報院核定 劉世芳:優化國內居住環境安全韌性 為人屋雙老社會提供解方


老屋延壽計畫推動時程曝!30年老宅整建補助項目一圖看 | 遠見雜誌

 

內政部啟動老宅延壽政策計畫 突破人屋雙老社會困境 劉世芳:多管齊下 助老宅提升建物安全及改善居住品質

內政部今(6)日辦理114年新春記者會說明新年度重要政策「老屋延壽計畫(草案)」,部長劉世芳表示,依據國發會人口推估資料顯示,臺灣在今年就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另目前全國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建物約有500萬戶,超過總體住宅存量的半數,國內面臨人屋雙老議題。

內政部將針對30年以上4~6樓且初評安全的集合住宅,就其室內外空間給予經費補助,提供管線更新、建物立面修繕、屋頂防水、新增無障礙設備等改善措施,使房屋經由適當的整建維護來延長使用年限,讓長者可以在宅安心養老,避免再面臨換屋的困擾,也符合永續循環淨零。本計畫會持續與各界溝通並廣納多方意見,內容完備後將報請行政院核定據以執行。

劉世芳指出,高齡老屋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課題,特別是其中有22%屬於4~5層樓老舊公寓,還有早期6層樓但無電梯規劃的華廈,要在短期內全面更新重建緩不濟急。因此,內政部去(113)年12月10日舉辦「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共同針對高齡老宅常出現的問題,包括既有無障礙環境空間與設施不足、公共空間及管線安全、防水修繕及建物外觀等進行討論及交流;另指示國土管理署就結構安全的高齡建物,提出「老宅延壽」機能復新方案,並於規劃過程將「2050淨零碳排」趨勢納入整體考量,以符合國內淨零建築發展方向,及落實短期內提升建物安全性能與改善居住品質的目標。

劉世芳說明,研議中的老屋延壽機制具備以下特色,包括政策整合、行政程序簡化、資金挹注及專業輔導團隊,藉由簡易、快速的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工法,改善高齡者居家環境品質及老屋可以持續活化再利用,且因無需拆除重建,可降低興建建築碳排量及大量廢棄物處置的環境負擔碳排,將可同步加速國土淨零願景。

劉世芳最後表示,期盼透過老屋延壽政策的推動,改善屋況及相關設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活化國內老屋的使用,除可減輕都更危老重建負擔,並推動營建產業進一步升級外,經整建維護的房屋也有機會釋出至租屋市場及銜接國內包租代管等機制,增加國內租賃住宅供給,讓老屋創造出更多元的公益價值。


內政部辦「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 董建宏:扣合2050淨零碳排新趨勢 力促老宅延壽整建維護工作

內政部今(10)日舉辦「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研討會」,董建宏次長主持綜合座談時表示,政府為照顧弱勢及青年族群的居住需求,已提出興建25萬戶及8年百萬戶租屋家庭支持計畫的社會住宅政策,其中更結合多樣社會資源,提出租金補貼、新青安政策、包租代管、小造鎮計畫等政策,支援不同世代的居住需求,活化社會與都市。

而近年面對社會高齡化所衍生人屋雙老的困境,內政部也將透過政策整合、行政程序簡化、提高資金挹注並結合減碳之綠色金融提高誘因,並投入專業人力及輔導團隊,加大力度協助公寓大廈成立管理委員會,完善整個延壽機制,來加速老宅延壽整建維護工作,進而提升高齡者的行動能力和居住安全,避免因不斷新建房屋產生大量的建築碳排量,達到「2050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

更期盼透過這次研討會,零距離聆聽產業意見與基層聲音,從高齡者就地安養的人文關懷、都市紋理持續再生,以及減少更新重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淨零觀點討論,公私協力翻轉既有思維,完善臺灣老中青三代共榮的住宅政策。

董建宏指出,我國將於明(114)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依內政部統計,全國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約有500萬戶,超過總體住宅總量的半數,高齡老屋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課題,要在短期內全面更新重建可能不切實際也緩不濟急,加上都會區土地缺乏,新興住宅建設往都會區外部發展,迫使青年族群人口大量外移,更加劇人屋雙老和都市空洞化的現象。因此啟動老宅延壽計畫勢在必行,為人屋雙老的社會再創新局。

董建宏說明,現今高齡老宅主要面對課題像是建築物耐震、年久龜裂、漏水、外牆磁磚掉落、電線雜亂老舊走火,以及居家電梯、浴廁防摔照護等通用設計問題,若能適當整建維護,不僅可以增進高齡者行動的便利性、提升居住的安全與舒適性與活化都市機能,將有助於實踐高齡者在地安養的社會理想,也可有效減輕都更危老重建的負擔。

此外,建築物延壽藉由經濟、簡易、快速的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工法,在短期內提升安全性能與改善居住品質,而且因無需拆除重建,可減少約60~70%的碳排,所帶來的建築減碳成效,將可加大我國淨零建築推動力道。

董建宏指出,政府將持續透過與居民的協調溝通,並輔導人員及專業人力投入,同時也會鼓勵不動產業與營建產業積極參與,共同打造一條新興的產業鏈,提供完善的服務運作機制,降低居民參與整建維護的門檻,共創所有關係人與參與者的利基。

內政部表示,這次研討會邀請廖慧燕建築師主講「人屋雙老住宅垂直動線整建改善」、國立成功大學蔡耀賢副院長主講「『建築延壽的減碳效益』好嗎?」、台灣科技大學邱建國特聘教授主講「建物結構性能評估與延壽技術發展」以及國土管理署分享「都市更新整建維護實施現況與展望」,更邀請到國內建築、營造、土木包工等相關公協會共同參與,廣納多方意見,將「老宅延壽 老人更安心」的挑戰,轉化為產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開啟營建產業新方向,順利達到都市永續發展、淨零轉型的減碳目標。

國家文化資產網|近期公告文化資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2025年7~10月 公告  有形文化資產  不含古物

個案名稱

資產類別

資產種類

所屬主管機關

所在地理區域

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

直轄市定古蹟

宅第

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平溪區

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國定古蹟

關塞

文化部

臺南市安平區

四草礮臺(鎮海城)

國定古蹟

關塞

文化部

臺南市安南區

鳳山縣舊城

國定古蹟

城郭

文化部

高雄市左營區

皇明誥贈一品夫人曾氏墓

()定古蹟

墓葬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金城鎮

原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倉庫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同區

大三鬮林宅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員山鄉

原彰化飛行場防空塔(番婆及外埔)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福興鄉

斗南火車站北側倉庫群

歷史建築

產業

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斗南鎮

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

歷史建築

祠堂

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西螺鎮

舊潮州郵局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潮州鎮

牛罵頭考古遺址

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清水區

麻糍埔考古遺址

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南屯區

林邊阮氏宅第及花園

歷史建築

宅第

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林邊鄉

淨業院

()定古蹟

寺廟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北區

原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員工宿舍群

歷史建築

宅第

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斗六市

斗南車站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斗南鎮

芳苑洪家古厝

歷史建築

宅第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芳苑鄉

原花蓮港廳壽尋常高等小學校奉安殿(福德宮)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壽豐鄉

牛稠子考古遺址

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仁德區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明渠

直轄市定古蹟

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安區

Sbayan泰雅民族起源地

重要文化景觀

神話傳說之場域

文化部

南投縣仁愛鄉

農糧署宜蘭市公糧倉庫群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宜蘭市

苓雅寮陳進丁古宅

歷史建築

宅第

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苓雅區

原臺北帝國大學校舍文政學部研究室

直轄市定古蹟

學校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安區

迪化街一段3124

歷史建築

商店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同區

迪化街一段3126

歷史建築

商店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同區

原文武街小島商店(衡陽路30號)

歷史建築

商店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中正區

原文武街小島商店(衡陽路301號)

歷史建築

商店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中正區


國定古蹟

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四草礮臺(鎮海城)

鳳山縣舊城

直轄市定古蹟

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明渠

原臺北帝國大學校舍文政學部研究室

()定古蹟

金門縣  縣定古蹟  皇明誥贈一品夫人曾氏墓 - 國家文化資產網

114年8月12日公告變更名稱為「皇明誥贈一品夫人曾氏墓」,並廢止原公告之「洪渭文墓」名稱

淨業院

歷史建築

臺北市  原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倉庫 - 國家文化資產網

114年10月27日公告  修正其名稱為「原專賣局臺北菸草工廠倉庫」暨修正種類、位置或地址、歷史建築及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其地號、登錄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大三鬮林宅

彰化縣   原彰化飛行場防空塔(番婆及外埔)- 國家文化資產網

114年8月7日公告  變更登錄名稱、範圍及理由

斗南火車站北側倉庫群

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

舊潮州郵局

林邊阮氏宅第及花園

原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員工宿舍群

斗南車站

芳苑洪家古厝

原花蓮港廳壽尋常高等小學校奉安殿(福德宮)

農糧署宜蘭市公糧倉庫群

苓雅寮陳進丁古宅

迪化街一段3124

迪化街一段3126

原文武街小島商店(衡陽路30號)

原文武街小島商店(衡陽路301號)

重要文化景觀

Sbayan泰雅民族起源地

直轄市定考古遺址

臺中市  牛罵頭考古遺址

臺中市  麻糍埔考古遺址

臺南市  牛稠子考古遺址


2025年1~6月 公告  有形文化資產  不含古物

個案名稱

資產類別

資產種類

所屬主管機關

所在地理區域

行政院

國定古蹟

衙署

文化部

臺北市中正區

紫藤廬

直轄市定古蹟

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安區

西門紅樓(原新起街市場)

直轄市定古蹟

市場,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萬華區

南瑤宮

()定古蹟

寺廟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彰化市

東溪鄭氏家廟

()定古蹟

祠堂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金沙鎮

瓊林蔡氏祠堂

國定古蹟

祠堂

文化部

金門縣金湖鎮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暨種籾倉庫、竹子山莊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北投區

許梓桑古厝

歷史建築

宅第

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仁愛區

新店劉氏家廟(啟文堂)

歷史建築

祠堂

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新店區

新店劉氏利記公厝

歷史建築

宅第

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新店區

宜蘭市建軍里飛機掩體群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宜蘭市

竹東林場製材廠貯木場辦公室

歷史建築

產業

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竹東鎮

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

歷史建築

產業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福興鄉

北斗紅磚市場

歷史建築

產業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北斗鎮

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宿舍群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新營區

金門中學中正堂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金城鎮

羅東林場

文化景觀

工業地景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羅東鎮

林邊阮氏宅第及花園

歷史建築

宅第

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林邊鄉

鹿港和興派出所

歷史建築

衙署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鹿港鎮

永靖省心堂

歷史建築

宅第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永靖鄉

市長官邸

歷史建築

官邸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中正區

埔鹽南勢埔公館

歷史建築

宅第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埔鹽鄉

原臺灣重要物資營團

歷史建築

辦公廳舍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中正區

員林萬年里劉宅

歷史建築

宅第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員林市

宜蘭舉人李望洋之墓

()定古蹟

墓葬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宜蘭市

龜山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

()定古蹟

碑碣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頭城鎮

湖口波羅汶鍾家圓環窯

歷史建築

產業

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湖口鄉

竹東林場建築群

聚落建築群

近代宿舍

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竹東鎮

新坡國小宿舍

歷史建築

宅第

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觀音區

北港蔡然標古厝

()定古蹟

宅第

雲林縣政府

雲林縣北港鎮

橫山警分局長宿舍

歷史建築

宅第

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橫山鄉

下茄苳旌忠廟

歷史建築

寺廟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後壁區

胡適故居

紀念建築

宅第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南港區

關山鎮天后宮

歷史建築

寺廟

臺東縣政府

臺東縣關山鎮

彰化曇花佛堂

歷史建築

寺廟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彰化市

陳祠櫸古厝

歷史建築

宅第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金湖鎮

迪化街一段123125號(原怡和泰商行IWATAI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同區

元町二丁目張宅

歷史建築

宅第

嘉義市政府

嘉義市東區

張敏衣冠塚

()定古蹟

墓葬

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金沙鎮

延平北路二段27220號店屋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大同區

枋寮石頭營二戰日軍要塞

歷史建築

其他設施

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枋寮鄉

芝山岩考古遺址

國定考古遺址

文化部

臺北市士林區

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之跡紀念碑

歷史建築

碑碣

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滿州鄉


國定古蹟

補充國定古蹟「行政院」指定理由

補充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範圍

直轄市定古蹟

【臺北市】市定古蹟紫藤廬*大安區

【臺北市】市定古蹟西門紅樓(原新起街市場)*萬華區

()定古蹟

【宜蘭縣】縣定古蹟宜蘭舉人李望洋之墓

【宜蘭縣】縣定古蹟龜山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

【彰化縣】縣定古蹟南瑤宮

【雲林縣】縣定古蹟北港蔡然標古厝

【金門縣】縣定古蹟東溪鄭氏家廟*金沙鎮

【金門縣】縣定古蹟張敏衣冠塚*金沙鎮

歷史建築

【臺北市】歷史建築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暨種籾倉庫、竹子山莊*北投區

【臺北市】歷史建築市長官邸 *中正區

【臺北市】歷史建築原臺灣重要物資營團*中正區

【臺北市】歷史建築迪化街一段123125號(原怡和泰商行IWATAI)*大同區

【臺北市】歷史建築延平北路二段27220號店屋*大同區

【新北市】歷史建築新店劉氏家廟(啟文堂)*新店區

【新北市】歷史建築新店劉氏利記公厝*新店區

【桃園市】歷史建築新坡國小宿舍*觀音區

【臺南市】歷史建築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宿舍群*新營區

【臺南市】歷史建築下茄苳旌忠廟*後壁區

【基隆市】歷史建築許梓桑古厝*仁愛區

【宜蘭縣】歷史建築宜蘭市建軍里飛機掩體群*宜蘭市

【新竹縣】歷史建築竹東林場製材廠貯木場辦公室*竹東鎮

【新竹縣】歷史建築湖口波羅汶鍾家圓環窯*湖口鄉

【新竹縣】歷史建築橫山警分局長宿舍*橫山鄉

【彰化縣】歷史建築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福興鄉

【彰化縣】歷史建築北斗紅磚市場*北斗鎮

【彰化縣】歷史建築鹿港和興派出所*鹿港鎮

【彰化縣】歷史建築永靖省心堂  *永靖鄉

【彰化縣】歷史建築埔鹽南勢埔公館*埔鹽鄉

【彰化縣】歷史建築員林萬年里劉宅*員林市

【彰化縣】歷史建築彰化曇花佛堂*彰化市

【嘉義市】歷史建築元町二丁目張宅*東區

【屏東縣】歷史建築林邊阮氏宅第及花園*林邊鄉

【屏東縣】歷史建築枋寮石頭營二戰日軍要塞*枋寮鄉

【屏東縣】歷史建築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之跡紀念碑*滿州鄉

【臺東縣】歷史建築關山鎮天后宮*關山鎮

【金門縣】歷史建築金門中學中正堂*金城鎮

【金門縣】歷史建築陳祠櫸古厝*金湖鎮

聚落建築群

【新竹縣】聚落建築群竹東林場建築群

紀念建築

【臺北市】紀念建築胡適故居

文化景觀

【宜蘭縣】羅東林場文化景觀

國定考古遺址

【臺北市】國定考古遺址芝山岩考古遺址


2024年7~12月公告  有形文化資產

2024年1~6月公告  有形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