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監察院】臺北市政府辦理中山橋(明治橋)遷建案(109教正1)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專題網>建築焦點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文化網>文化資產



109-01-21

臺北市政府未能審慎評估各項替選方案,於中央政府進行「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及規劃「圓山疏洪道」可行方案評估之際,貿然宣布拆遷中山舊橋,將中山舊橋分塊切割為435塊,移置再春游泳池舊址;且拆卸前,並無可行之易地重建計畫,迄今已逾16年,仍無具體方案。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16日通過監察委員陳師孟、高涌誠提案,糾正臺北市政府,並函請行政院確實檢討改進。

監察委員陳師孟、高涌誠表示,蕭前院長萬長曾於87115日行政院第2603次院會,指示由經濟部統合各權責單位辦理「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規劃工作」,前經濟部水利處於894月完成「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規劃總報告(草案)」及「基隆河整體治理方案」陳報行政院,同年6月行政院指示:「宜考量優先推動員山子分洪工程之可行性」。行政院於同年11月「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會議後,裁示推動員山子分洪計畫工作,並於905月核定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91年編列特別預算新臺幣316億餘元推動「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員山子分洪工程為計畫主體工程之一,執行經費60億元。惟臺北市政府卻在員山子分洪工程進行期間,拆除中山舊橋。

兩位委員於調查報告中指出:

一、臺北市政府明知「基隆河圓山瓶頸段」純粹係因基隆河河寬在此間巨幅驟變,且河道蜿蜒曲折;而中山舊橋又適逢位在此一河道最窄縮處,在臺北市歷年重大颱洪中首當其衝;卻未能審慎評估各項替選方案,於中央政府進行「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及規劃「圓山疏洪道」可行方案評估之際,自行辦理「基隆河中山橋原地抬高可行性評估之後續水理、水工模型試驗規劃工程」研究案;且在該研究案未定案前,即貿然宣布拆遷中山舊橋、易地重建,難謂周妥。

二、臺北市政府對外宣稱為兼顧防洪減災及歷史建築保存,採「易地遷建保存」方式,於911220日至92430日間辦理「中山舊橋遷建工程(1)」,將中山舊橋分塊切割為435塊,移置再春游泳池舊址;並於9315日公告中山舊橋為歷史建築。中山舊橋經臺北市政府拆除後,該府雖一再表示將儘速「易地重建,再現風華」,以符「歷史建築不能拆毀,只能移築」規定,惟迄今已逾16年,仍無具體方案,顯見該府於拆卸中山舊橋前,並無可行之易地重建計畫,洵有違失。

三、納莉颱風重創大臺北地區,惟災後中央政府並未痛定思痛,仍堅持「在淡水河未公告為中央管河川前,基隆河流經臺北市轄區部分之防洪治理經費,仍請臺北市政府自行籌措辦理」,任由基隆河整治方案令出多門、各自為政;中央政府未發揮統籌功能、決策拖延不定,洵有違失。




109/01/16

陳師孟委員、高涌誠委員提:臺北市政府未能審慎評估各項替選方案,於中央政府進行「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及規劃「圓山疏洪道」可行方案評估之際,貿然宣布拆遷中山舊橋,將中山舊橋分塊切割為435塊,移置再春游泳池舊址;且拆卸前,並無可行之易地重建計畫,迄今已逾16年,仍無具體方案,均有違失,爰依法提案糾正。(109教正0001

糾正案文【WORD



109/01/16

陳師孟委員、高涌誠委員調查:據訴,臺北市政府於2002年初辦理中山橋(明治橋)遷建工程,將興建於1901年日治時期之百年歷史橋梁肢解為435塊石塊,據稱是為了便利基隆河洪水宣洩;惟查早先行政院已擬定「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並通過「員山子分洪工程」,事後證明成效一如預期,中山橋平白被「犧牲」。究竟拆除中山橋是否經過審慎專業評估?編列拆橋經費是否蓄意忽視中央治水計畫而浪費公帑?此外拆後橋梁「遺骸」形同棄置,一拖十餘年猶未重建,是否有意造成無可挽回之後果?凡此均有調查之必要等情案調查報告。(109教調0001

調查報告【WOR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