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文化建築《都市再生的多重現場》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鏈結產官學 打造地域規劃跨域共構平台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05 11:56:03)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簡稱文化建築)致力於回應台灣空間治理面臨的多重挑戰,面對都市與鄉村斷裂、規劃制度僵化、地方感流失等問題,積極整合產官學資源,推動學生以設計介入現場、以制度對話開啟轉型契機。

7月25日至29日,文化建築鄭人豪助理教授團隊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地域規劃研究會合作,在《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舉辦《都市再生的多重現場》展覽與《如何串起社會技術網絡打開台灣地域規劃的可能》工作坊,藉由設計提案與公共討論,探索空間治理的創新模式。


學生聚焦都市更新議題,提出創新規劃構想。

展覽主軸為5件學生畢業設計作品,分別由詹益榮老師指導林靖翔同學、柯宏宗老師指導林鈞翊同學、駱又誠老師指導呂紹安同學、賀馬汀老師指導陳冠庭同學、鄭人豪老師指導謝韋杰同學。文化建築畢業設計導入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讓學生針對當下都市或建築的實際議題,進行設計研究(Design Research)並以創意提出設計解方,聚焦於華江整宅、南機場整宅、劍潭整宅、竹東林廠宿舍群與中山南西商圈等地區都市更新議題。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制度分析,提出從微型保存到整體規劃的創新策略,展現文化建築學生面對真實社會議題的專業實力與空間回應力。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陳亮全開場致詞,引導地域規劃對話。

工作坊則以謝韋杰的畢業設計《城事・埕市》為案例,聚焦中山南西商圈的空間觀察與制度提案,構思出以「生活、生產、生態」為基礎的地區計畫草案。設計強調共空間運用、制度彈性與社區參與,充分展現設計介入制度改革的潛力。活動由地域規劃研究會發起,邀集來自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共議當前制度困境與未來鬆動可能,參與者包括監察院林盛豐委員、內政部國土署管理署徐燕興副署長、台北市都市更新處邱于真科長、基隆市都發處張書維副處長、中華民國都市計畫技師公會理事長屈恩璽,以及來自多所大學與民間團體之學者專業人士,為制度創新與空間實踐建構交流平台。

文化建築系長期推動「建築—都市—制度」三位一體的整合訓練,透過如《真案假作》等教育實驗,讓學生深入真實基地,在制度限制中磨練觀察、提案與轉譯能力,培養具備系統性思考與跨域行動力的新世代建築人。文大建築創系以來秉持「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強調人文思維與社會參與的並重,讓設計不只是課堂作業,更是公共參與及制度改革的起點。


文化建築強調制度理解與空間實作並重。

文化建築將持續深化與地域規劃研究會及政府機關、專業組織的合作,發展兼具制度鬆動潛力與社會影響力的教育平台,邀請更多跨領域行動者參與,共同實現以地方為本、跨域共構的空間治理新願景。透過長期的產官學協作,文化建築期待為台灣地域規劃注入制度動能與社會創新的嶄新動力。


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制度分析,提出從微型保存到整體規劃的創新策略,展現文化建築學生面對真實社會議題的專業實力與空間回應力。

【展覽】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串聯產官學行動 開啟地域規劃跨域共創實踐


明日嶼空間整合諮詢研究中心 Future isle initiative Studio | Facebook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