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文資傳匠工坊

 

文資傳匠工坊 | Facebook


「匠心種新-2021年技職師資培育成果展」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登場

2021-11-09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即日起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展出「匠心.種新—2021年技職師資培育成果展」,今(9)日開幕式由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頒授感謝狀予授課師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頒授研習證明予學員,展現今年度技職師資參與傳統建築裝飾技術增能深度研習成果。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蘇貞昌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部未來將研議修法使文化資產修復比照「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在工程經費裡面編列傳統藝術之公共藝術經費,且基於文化資產的特殊性,公共藝術作品必須是傳統工藝師或傳統匠師的作品。

 

蕭次長指出,以前學徒需34個月才能出師,主要因為學徒為半長工性質,且匠師隨興教授,造成學徒須長時間學習,才能習得眾多技術,現在文化部文資局開辦人才培育課程,邀請傳統匠師完全不藏私的教授學員,並採用系統性教授,可增進學員學習效率與意願。

 

文化部文資局局長陳濟民表示,近年來文化資產保存日益受到重視,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數量不斷增加,古蹟、歷史建築數量10年內從1700多處增加至2700多處,但能進行保存修復的傳統匠師卻日漸凋零,願意進入古蹟修復行業之新血較少,原因之一為相較於新建建築,古蹟修復匠師薪資較低,因此文化部文資局將研議傳統匠師薪資參考標準,提高古蹟修復工程傳統匠師薪資,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古蹟修復行列。

 

文化部文資局表示,為彌補國內修復專業人才的不足,提升傳統工匠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專業技能,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陸續開辦各傳統修復技術相關工項培訓課程,積極投入修復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累積至今超過25班,培訓學員超過450人次,亦透過與教育部跨部合作,藉由講師、匠師赴公、民營機構辦理增能深度研習,培育技職教育種籽教師,為文化資產教育扎根及播種。

 

「師資培育計畫」透過專家學者、保存技術保存者及經驗豐富的匠師指導,輔導技職教師依據新課綱,於相關課程中實踐文化資產教育,並從中發展教案設計,至今共培育97人次技職種籽教師,累計教案設計數量共51組,至今推動的課程,包括「108年技職師資木作增能培訓」、「109年技職師資傳統木作增能深度研習課程」及「109年技職師資傳統土水增能深度研習課程」等結構性增能課程,以及今(110)年度辦理的四梯次傳統建築裝飾技術增能研習,分別是「鑿花作」、「泥塑作」、「剪黏作」及「彩繪作」。

 

110年度技職師資傳統建築裝飾技術增能深度研習」依據傳統技術工匠的職能基準,輔以文化資產概論及相關傳統建築裝飾題材起源概說等內容,建立技職教師對文化資產修復相關的觀念,並藉由仿作演練,瞭解傳統裝飾技術工項所使用之材料、工具、工序及施作要訣,最後融合所學內容發展出文化資產修復相關教案。

 

文化部文資局表示,期盼所有參與培訓的教師透過文化資產修復技術的增能深度研習,將學習成果及所發展的教案帶回教學現場,結合課程,將傳統修復知識與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厚植傳統修復技術人才扎根工作。

 

此次展出以「匠心.種新」為主題,意寓師資培育計畫秉持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所有參與研習指導的講師、匠師在教學過程中無私地傳授畢生知識、技術與經驗給學員,讓傳統修復知識與技術得以傳承,並成為未來文化資產修復的重要資源。

 

匠心種新-2021年技職師資傳統建築裝飾技術增能深度研習成果展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S01探索館(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時間:即日起至11011269:00-17:00




2021-10-19線上專題講座_10/30〈日治時期貴賓館之建築特色—以阿里山貴賓館為例〉

2021-09-28線上專題講座_10/16〈金門建築的大木作匠藝〉

2021-08-31線上專題講座_9/17〈城市敘事〉

2021-08-04線上專題講座_9/4〈古蹟裡的數學課〉報名已額滿

2021-08-04線上專題講座_8/27〈臺灣木作手工刀具之演變及維護保養〉報名已額滿

2021-08-04線上專題講座_8/14〈漢珍司的大木作世界〉

2021-05-07110年度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專題講座_「彭馨慧技正主講-國產材永續利用與經營」免費報名參加 〔因疫情取消〕

2020-12-07【李乾朗教授主講-傳統建築與裝飾性工項寓意導論】

2020-08-03【李乾朗教授主講-傳統建築與鑿花作概述】



匠心•種新—技職師資培育成果展


2020-11-09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資傳匠工坊」為培訓文化資產修復所需人才,針對具文化資產修復或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經驗者、具備相關技術照或工作經驗之現職從業人員,規劃開設文化資產修復的專業課程,以達到培育文化資產修復的專業人才為目標。培訓課程係以文化部所發展並經審查通過、勞動部公告之傳統技術工匠職能基準內涵進行職能基準導向課程規劃,希冀藉由系統性的培訓,能逐步培育更多具備文化資產傳統修復技術之人才,並投入文化資產修復產業。

文資傳匠工坊自民國108531日成立以來,已陸續開辦「木作班第一期」、「土水作班第一期」、「東部地區傳統木作技職師資增能培訓專班」、「木作班第二期」、「瓦作班第一期」、「技職師資傳統木作及土水作增能深度研習」、「鑿花作班第一期」及「土水作班第二期」等13班次的課程,培育超過338名學員。本次展覽「匠心•種新技職師資培育成果展」為本年度針對技職教師傳統木作及土水作增能深度研習的成果。

「技職師資傳統木作及土水作增能深度研習」為與教育部合作,配合技術職業教育法之規定,希冀提升技職教師的實務專業能力,並能將研習的成果運用在教學上。本次深度研習的課程規劃係依據傳統技術工匠的職能基準,以培育種籽技職教師為主要目標,設計符合技職教育需求的專業課程,其中學科方面涵蓋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修復倫理及建築風格與空間型態等;術科則讓學員實際進行仿作演練,以瞭解材料、工具、工序及施作要訣。最後揉合所學之內容發展出文化資產修復的相關教案,希望種籽教師能夠將學習成果(教案)運用於教學現場,實踐文化資產教育之扎根工作。

本次成果展覽以「匠心•種新」為主題,係因每位課程講師、匠司在教學過程中,一直秉持「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的精神培育人才,傳授畢生經驗給學員,因此也希望參與學員所發展的教案,亦能因此撒種並培育更多新的文化資產修復人才。人才的播種及培育過程雖然漫長,但是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必將茁壯,並成為未來文化資產修復的重要資源。






匠作築薪-2020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展

2020 Exhibi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是進行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及修復工作不可或缺、且有必須加以保護需要之傳統技術。

為讓國人能對文資保存技術之內涵,包括材料、工具、工法、工序、要訣,兼及修復倫理、職人精神,有所了解、體會,進而激發其意願吸引新血投入有形文化資產修復現場,本展以文資保存技術之構築為展覽主題核心,透過展示大木作棟架的「組構關係(例如, 木構、 壁體、地坪)」來呈現匠作司阜在「構築一事」中所表達內隱與外顯的技術表現,藉由連結、 詮釋「道(技術、 人)」與「器(建築、物)」,以具現「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依存關係,並藉以促進與教育推廣及人才培育工作。 

活動日期:2020年10月24日(六)至2021年12月31日(四)

活動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每週一休館)

活動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文資傳匠工坊滿周歲 人才培育成果斐然

2020-05-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資傳匠工坊於49日開辦「2020年木作班第二期」,以及59日開辦「2020年瓦作班第一期」,各經為期8週及4週的密集培訓,在今 (31) 日正式畫下完美句點,而今天也恰好是文資傳匠工坊1周年的生日,可謂雙喜臨門。

傳統技術保存修復人才高齡化,急需年輕世代或相關領域人才投入,惟傳統師徒制傳承式微,無法滿足修復現場人才需求,為解決傳統工匠人才斷層、培訓不易問題,文化部於108年5月於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作為木作、瓦作及土水作之技術培訓、傳統匠師資格審查及保存技術傳習之人才培育基地。

傳統技術保存修復人才已日趨高齡化,急需年輕世代或相關領域人才投入,惟傳統師徒制傳承式微,無法滿足修復現場人才需求,為解決傳統工匠人才斷層、培訓不易問題,文化部於108年5月於文化資產園區成立「文資傳匠工坊」,作為木作、瓦作、土水作及裝飾類工項之技術培訓、傳統匠師資格審查及保存技術傳習之人才培育基地。

文資局施國隆局長表示,為培訓文化資產修復木作工項所需人才,文資傳匠工坊於去(108)年的今天揭牌,已試辦「2019年木作班第一期」及「2019年土水班第一期」各1班,並且辦理技職教師深度研習,發展教案,高職生修復體驗,舉辦保存技術傳習課程等,共培訓120名學員,成效良好;今(109)年文資傳匠工坊上半年接續辦理「2020年木作班第二期」及「2020年瓦作班第一期」各1班,再添44名生力軍,學員皆具備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經驗,或具有木作、土水作、瓦作相關技術士證照及工作經驗,透過文資傳匠工坊規劃相關職能課程,培訓學員成為具有文化資產保存修復能力的文資生力軍,成果斐然。

今年「2020年木作班第二期」由大木作匠師吳權坤、吳嘉祥與講師張福輝,攜手指導學員精進大木作保存技術,木作班報名人數多達70餘人,最後以具備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經驗或木作技術士證照及相關經驗的學員為篩選對象錄取24名。木作班學科課程規劃以「文化資產修復倫理及相關法規」、「木作施作及修復概論」等課程,作為學員學習漢式建築大木作修復知識的開端,術科實作則以漢式大木作核心技術的「篙尺實作應用」、「漢式木構件打版、放樣、製作與組裝程序概說」、「漢式木構件及榫卯實作」,加強學員對於現場施作的觀念,逐步建構學員對於傳匠修復技術的知識。

「2020年瓦作班第一期」亦錄取了20名具備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現場實務工作經驗或土水作、瓦作技術士證照或相關工作經驗的學員,由傳統瓦作匠師王榮貴老師擔任主要培訓講師,並以2019年文資傳匠工坊邀請日本金澤職人大學校日本匠師來臺傳授日式棧瓦葺技術的受訓學員為種子助理技術講師,指導學員「日式瓦作」之「卸瓦」、「鑑別選瓦」、「新舊瓦鋪設」等核心實作課程,深入了解實際修復現場的操作與應用。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民國71年制定公布施行以來,歷經二次大修,建築類有形文化資產,例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等,目前全國總數已超過2,500餘處,古物類也超過80,000件,可知欲提高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修復品質,其從業人員亟需建立完整證照資格制度作為管理依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已修正並預告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2條之1,明訂中央主管機關應辦理相關從業人員之資格檢定與證照核發事宜,作為相關從業人員之資格檢定、證照核發、執業條件、從業人員管理、奬勵與人才培育等規範的法源依據,未來亦將透過相關從業人員之教育訓練、資格認證、業務執行範圍、實質管理、獎勵等共通性事項進行相關子法修訂與配套說明,以提升修復人員執業責任、專業能力及權益保障等事宜,保障未來人民參與保存維護修復或再利用文化資產之權利與義務。

歡迎有志之士持續關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方網站及「文資傳匠工坊」粉絲專頁,隨時獲取最新消息!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s://www.boch.gov.tw/
文資傳匠工坊:https://reurl.cc/GVg99v

 

首創成立文資傳匠工坊 培育文化資產修復技術人才

2019-05-3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今(31)日在文化資產園區R07歷史建築舉辦「文資傳匠工坊」揭牌典禮,由文化部蕭宗煌次長啟動「文資傳匠工坊」的揭牌儀式,藉由「傳統大木作」課程教學與「無我境界-李秉圭鑿花修復技術展」來隆重宣布「文資傳匠工坊」正式啟動營運。

文化部蕭宗煌次長表示,目前傳統匠司人才明顯偏低,因應國內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修復及再利用工作之推動,促進在地修復人才的養成及資格審查的需要,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整體評估後,於107年著手規劃在文化資產園區歷史建築R07成立「文資傳匠工坊」,希冀成為傳統修復技術培訓及教育的基地。而「文資傳匠工坊」相關系列課程活動已從529日正式啟動。

「文資傳匠工坊」除了現階段規劃為木作、土水作的專業培訓課程及進階養成訓練場所,後續亦將逐步增加鑿花、泥塑、彩繪等工種,透過「文資傳匠工坊」之落實,進行傳統建築修復技術的傳授,逐步培育更多具備各項修復技術所需的人才,並投入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的產業。除了有利於技術的傳承外,更希冀補強修復工程所需的人力,保留傳統修復技術的文化之美。

文資局施國隆局長進一步表示,「文資傳匠工坊」的首創成立,對於我國文化資產修復專業人才的培育及教育推廣,不僅是一重要的里程碑,更是意義非凡。去(107)年730日,園區更名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後,便一直致力於將園區發展成為文化資產「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重要場域,藉由建構「國家文化資產資料中心」,典藏文化資產資料、提供研究,並且有系統地規劃文化資產的相關展演活動,讓民眾對文化資產能有更多的瞭解及認識。但若要達到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所期許的從「文化資產保存1.0版」進化到「文化資產保存2.0版」,則必需更積極推動文化資產教育,全方位地建構文化資產教育藍圖,並逐一落實,因此將整個園區打造成文化資產教育的核心基地,文化資產人才培育的重鎮,則是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下一階段的重要使命。

本揭牌活動特別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保存者參與,揭牌典禮的表演為梨春園北管樂團,已超過200年的梨春園北管是現存全臺灣最老的北管音樂館閣,2009年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該團隊執行的北管音樂傳習則是將臺灣戲曲無形文化傳承給下一世代的重要推手。而「文資傳匠工坊」的首次研習課程是「重要大木作技術」保存技術保存者許漢珍司阜「傳統大木作」核心課程的傳習,許司阜為臺灣傳統大木司阜第三代,是全臺現存少數具備寺廟設計、繪圖及落篙能力的大木司阜。過去幾年來,許漢珍大師持續積極透過教學研究及傳習課程,以延續自身的大木作匠藝及營造知識,對臺灣漢式傳統大木作的技藝及修復技術傳承不遺餘力。許漢珍司阜將捐贈其個人過去使用的工具、繪製的圖稿給文化部,現場也同步展出許司阜個人工具,不僅提供學員學習、參考之用,更為後輩樹立優秀的學習典範。「文資傳匠工坊」的正式啟用,也將透過許漢珍「傳統大木作」課程的傳習,宣示了此一重要意義,並開啟人才培育的重要里程碑。

另揭牌活動的首場展覽「無我境界-李秉圭鑿花修復技術展」,則是以「重要鑿花」保存技術保存者李秉圭大師的修復作品為主。李大師生於傳統木雕世家,為全國第二位獲得雙認證的人間國寶(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鑿花技術保存者及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在R06展館內共分為四大區(展覽簡介、鑿花技法內容、修復作品、培訓成果),藉由展覽動線與每個展區的介紹,呈現李秉圭大師數十年鑿花技法的「起、承、轉、合」。「起」為李秉圭大師與鑿花的相遇;「承」為介紹鑿花技法、木料介紹與模擬李秉圭大師工作環境,讓民眾透過互動的方式經嗅覺及觸覺,感受五種鑿花常用木料的差異;「轉」為李秉圭大師之修復文物,展品帶領民眾追溯至清朝與日治時期,藉此縮短民眾與修復古物之間的距離;「合」為修復之傳承技藝,隨著傳統工藝的式微,修復人才更是欠缺,期望透過人才培育計畫的實施,建構學員對傳統技術的認知。

希冀透過以上活動能讓大眾對臺灣傳統修復技術有更多的瞭解,文化部文資局期望透過「文資傳匠工坊」的課程,讓學員能認知傳統建築與文化資產修復技術的內涵與意義,後續將於7月起在「文資傳匠工坊」辦理木作、土水作的培訓課程,培養文化資產修復的專業人才。此外,文化部也將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利用暑期在臺東開辦高中職教師文化資產修復木作技術深度研習,除提升高中職教師的專業職能外,更希望逐步成為種子教師,為文化資產修復人才的培育共同努力。

文化資產學院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2015coch/

文資傳匠工坊粉絲團:https://is.gd/ncUcxH

無我境界-李秉圭鑿花修復技術展粉絲團:https://is.gd/xCun32


【活動訊息】

「無我境界-李秉圭鑿花修復技術展」

  • 展覽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歷史建築R06一樓
  • 展覽期間:108531日至108930日,每週二至每週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 更多展覽訊息請洽:無我境界-李秉圭鑿花修復技術展粉絲團:https://is.gd/xCun32


0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澎湖南方四島傳統建築保存活化利用原則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傳統建築保存活化利用原則PDF


守護時光膠囊 歡迎民眾申請南方四島傳統建築修繕補助

2021-11-08

澎湖南方四島遺存之傳統建築聚落風貌,見證了先民辛勤經營及繁華一時的歷史,惟鄉親逐漸遷居外地,導致聚落建築疏於維護而逐漸傾圮。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除制定獎勵規定,鼓勵居民修繕傳統房舍外,並訂有「澎湖南方四島傳統建築保存活化利用原則」,可將傳統建築交由海管處全額修復、使用及維護,於20年後再交還民眾,藉此達到改善聚落景觀、保存當地人文風貌之目的,同時減輕民眾老宅整修的經濟壓力與管理負擔。

小島聚落風貌古樸 建物損壞待維護

澎湖南方之東吉嶼、西吉嶼及東嶼坪與、西嶼坪嶼,在19世紀中葉開始有聚落成形,居民主要由泉州、金門等地移入望安,再二次遷徙至此地。聚落多位於島嶼靠海的山凹處,因應交通、信仰、居住、生計等考量發展出具特色的空間配置形式。除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外,並運用澎湖當地豐富的珊瑚礁(咾咕石)與玄武岩為建材;東吉嶼尚有部分建築係日治時期因漁業致富的居民,以仿巴洛克風格的形式與裝飾體現門樓,成為精美的洋樓式民居。惟因產業型態轉變,在地產業及聚落日漸凋零,青壯人口外移,遺留的聚落建築久無人居,加之繼承產權複雜、個人使用需求、經濟條件不一等因素,多疏於維護而傾圮,需推動整修以免失去難得的人文景觀。

鼓勵居民參與 維護傳統建築

為鼓勵居民參與傳統建築保存維護,若屬傳統閩南式建築及具地方特色之華洋混合建築依原樣修繕者,可向海管處申請補助最高達新臺幣300萬元;若屬結合傳統建築語彙,並符合聚落整體風貌之新建、增建、改建或修建之建築,可申請補助最高達新臺幣150萬(以上申請人自籌款不得低於補助項目總工程費百分之五十),降低居民修繕維護的資金壓力,目前已完成修復2棟傳統建築,屋主並善加運用活絡地方發展。

此外,東吉村113號許宅為島上著名的兩層式洋樓建築,乃東吉國小許振坤校長故居,其後人認同國家公園經營理念爰捐贈給海管處,海管處已委託專業團隊進行整修規劃,並邀請許家人出席表達意見與期望,完成後將提供展示教育及遊客服務功能,成為當地傳統建築活化利用的代表案例。

傳統建築無暇維護 政府代勞整修管理

考量許多鄉親移居外地,無暇往返南方四島處理繁瑣的建築修繕工程,也難以長居島上維護管理屋舍。對於此類有管理困擾且建物所有權清楚者,海管處已開始受理申請交給政府全額負擔修復、活化利用與保養維護,於20年後再交還民眾,使民眾沒有經費及管理壓力,讓先祖遺留的古厝與家鄉記憶,有機會傳承給下一代。相關表件可於文末附檔下載參閱。

澎湖南方四島傳統建築安靜地立於小島之濱,好似時光膠囊封存了海角印象,但建物終究難敵風化毀壞,海管處將持續與民眾合作推動保存活化,讓這個美好的風景留給更多人回味,並提升環境體驗品質與社區經濟發展。